书法怎样区分大小字,为什么感觉毛笔字从大楷练起慢慢地越写越小?
凡是问个为什么?而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也是一个书法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很多的疑问,作者有疑问说明用心了,其实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用心,平时多思考。从小小学书法,大人总是叫我们大字,他们不会叫我们小字,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你写一下小字,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实践才能出真知:
一,我们刚练习手的控制力不够,握笔方法指实掌虚难领悟,而写小字挥毫于毫厘之间,控笔能力要求很高
如何控制好一支毛笔?从小老师就说指实手掌虚,但是要理解这就话太难。“指实”,我认为就是手指实实在在地握牢毛笔,不至于脱落,在最快速的行笔过程中也听使唤。而“掌虚”则是为了不致使握笔太紧而造成的手僵硬,而灵活性降低,导送笔管,作出幅度虽小,却灵活多变的运动轨迹,使字的点画形态顾盼灵动、卓越多姿,以见气韵的生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倘若握笔时将指头和笔管全紧贴在掌心上,特别是将小指无名指、都紧抵掌心时,则手指就只能随手掌的运动而运动,起笔、收笔、行笔就会因之而显得呆滞,失去了手指灵活的运动,则很难使字迹力度畅达灵活生动。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在谈到掌虚时,包世臣特别强调小指和无名指要用力外抵,勿使中指的钩力将其压到掌心,他说:“中指力钩,则小指易于入掌,故以掌虚为难。以小指助无名指揭笔尤宜用力也。大凡名指(无名指)之力可与大指等者,则其书未有不工者也。”明彭大翼在其《山堂肆考》中亦说:“用笔执法,指实在用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宜。“掌虚”要求五个手指协力把握好笔管的同时,把掌心空虚起来,不要把指头紧贴手心。按古人的说法,在执笔运行时,掌心空隙以容得下鸡蛋才行,我练字的时候也尝试过这个办法,放个鸡蛋,但我觉得不必要,古人只是做个比喻,没有叫你真的放个鸡蛋。
还有的书家在后面还加了三条,对不对众说纷纭,有待考证:
a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就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不正,笔画易成偏锋病笔
b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写字时是通过腕部将力量传送到笔锋,为了便于运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竖二者是互相关联的。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因为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
c管直,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二,刚开始练书法,我们的眼睛观察能力不够,有些细节看不到
以王羲之的用笔为例,有很多我们初学者看不到的细节,往往是我们和高手有差距的地方
入笔的一些细微角度,初学者看不到
孙过庭《书谱》中有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即,细心观察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方向、长度、形状、质感等,乃是把握点画精准的基本要素,也是在观察中与临习时,所要注意的内容。所临的作品,就像是与原帖一个模子脱下来的一样,形神酷似,而且必须要写出我神才是好的临摹方法。我们初学者怎么能看得更细呢?只能把字帖放大了去临,临它的笔画,入笔角度,行笔弧度,收笔出锋方向和笔画间微妙的粗细对比,这是我们初学者唯一的出路。
行笔中的一些轻微弧度
王羲之,他的书法平和自然,但笔势委婉含蓄,含蓄中往往有一些非常精妙的细节,正是我们初学者看不到的东西,遒美健秀,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可见大书家都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他们追求细节,追求极致,所以我们初学者不放大他们的字去临是不行的。
上面这些对于我初学者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况且手上做不到不说,眼睛也发现不了。所以我们的老师总让我们写大字,便于发现笔画的特点。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今天说的,我们初学者从大字开始练习转入小字是正确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手的控笔能力不够,需要强化训练,还有原因是我们眼睛观察能力不足,只能放大了看,才能看出玄妙之处。啰啰嗦嗦说了一些,有不妥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如果觉得我说的不错,请点关注,我是心墨z,谢谢大家。
一幅书法作品怎么盖章呢?
书法落款的形式有经典的制式,也有现代的特别灵活的不拘一格的落款形式。
如范林庆楷书的落款,落款第一个字低于正文最后一行字的第二个字,也可以从第一个半开始,主要视其落款内容多寡。如下作品。印章也有在右侧盖一方闲章的。落款名字印有一方的也有两方的。基本上如此,不过不同制式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区别。这就是经典的落款形式。
比如下面是作品具有现代形式,落款不拘一格有恰到好处。印章数量也是恰到好处。通过相互映衬非常和谐。说到和谐,落款同样不能喧宾夺主要和原文能够和谐统一与一个整体,既不能太弱又不能太过。作品的落款也有落穷款的,就是是落名字款。也有相反的,用多字来为主题作说明。
现代书法的落款非常活泼,往往不拘一格,只要不破坏作品整体的和谐与协调重心大章法,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近古代和近现代书法的制式与落款形式不下数百种甚至更多,都非常唯美。
古人写字实际尺寸和笔的大小?
古代毛笔字可以写尺方大的大字,也可以写蝇头小楷,没有固定的大小。 希望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大家评评这字怎么样?
这幅毛笔习作,临写的是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作者一笔一画书写得很认真,是初学者应有的态度,已经进入入门级别了。仔细查看,在大小、结构、笔画上还有很多有待提高之处。
先说字的大小初学楷书,应尽量写得大小均应,整齐一致。有什么办法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米字格或者九宫格,因为有格子作为坐标,写起来大小一致是相对容易的,长此以往自然就能形成大小一致、字字珠玑之感。
再说笔画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笔画,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题主的笔画很多还不到火候,例如“中”字的竖画,没有准确应用中锋,“见”字的弯钩没有把握角度,“水”和“夜”字的捺画写成了45度斜线,等等。
最后谈结构以颜真卿《多宝塔碑》为代表的楷书结构达到了严谨规范的高峰,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题主的练习之作,结构上还比较散,不够紧凑严密,没有凝聚力。例如“忽”字、“兴”字、“空”字等,多对比一下原作,体会一下颜真卿楷书端庄平稳,正气饱满,布势均匀,气势雄伟的特点,尽量写像。
可以与《多宝塔碑》中的原字相比较,一下就能看出差距——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忽字对比,题主的字注意上下结构的紧密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兴字对比:题主的字注意上半部分不要写得过重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空字对比,题主的字注意笔画不要太散
一家之言,希望对书友们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关于【书法怎样区分大小字】和【为什么感觉毛笔字从大楷练起慢慢地越写越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