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小篆书法,为什么说文解字要用小篆书写?
先纠正一下题主,《說文》不是小篆书写的,而是《說文》的五百四十部首和说解的字头,是以小篆字形为本。我看了几个回答,都没有触及到核心问题,《說文》之所以要用小篆作为标准字头,简单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說文》的目的是为了解读先秦经典,而先秦经典是用籀篆古文字写的。许慎号称「五经无双」,他的学术「正业」是「经学家」,是当时「古文经学」学术流派的殿军人物,文字学家只是他的「兼职」,《說文》只是「玩票」著作,却成为经典。
所谓的「古文经学」就是不搞「以今度古」,而是主张用训诂古文字的方法追本溯源,最大程度理解先秦经典的原始意义。
而我们知道东汉许慎当时通行的文字是隶书,古文学派解释经典,主要以战国古文字记载的经典为底本,这就必须要认识古文字,了解汉字的造字本义和源流演变,才能很好解经、传经。
第二,隶书字理丢失严重,小篆相对隶书保留字理较好。汉代的隶书,经过了「隶变」,很多汉字已经丢失了字理,从字形上无法分析造字本义。所以,要用造字理据保存得相对较好的篆文进行分析、说解。
传世文献认为小篆是李斯整理,虽然相对大篆有少许简化,但是字形更加规范标准,是很适合成为字典的标准字形。(小篆肯定不是李斯一人之工)。
看一下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石鼓文和秦代留下刻碑就知道,大篆古朴浑厚,小篆是规范秀丽:
下面就详细的讲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1、汉字隶变带来的问题。2、汉代学术流派之大背景。知道了这两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汉字中,【籀篆】属于古文字系统,【隶楷】属于今文字系统:
【籀篆】形体的特点:象形程度较高,笔画弯曲,也就是《說文》所说的:画其成物,随体诘诎。
【籀篆】变为【隶楷】叫做【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传世文献认为隶变发生在秦汉,但从目前出土文献来看,最早可能在战国中晚期就有隶书,也即所谓的【古隶】。
比如:现今所见最早的隶书――战国时代秦国的【青川木牍】:
正如学者吴伯陶所言:
小篆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划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诘屈,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引自:吴伯陶(1978), 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 ,《文物》 ,1978年02期但是,隶变的讹省,虽然简化了汉字,也让汉字的字理丢失严重,从字形上看不出造字理据。
比如我在其他答案中,经常提到的:隶变导致的【异字(部件)同形】、【同字(部件)异形】。
【异字(部件)同形】例子,如:「奉、春、秦」上面的「三人」,叫做【春字头】,在篆书中完全不同:
汉字「奉、春、秦」用隶楷字形,完全没有办法分析,怎么归纳部首??
只有上溯到篆书才知道,「春」的部首是「艸」,秦从「舂」从「禾」。「奉」是从「手」,像「双手奉物」之形。
【同字(部件)异形】跟上面例子则刚好相反,如:「舞、登、乘」在古文字中是完全一样的「双脚(止)」这个象形符号,但是在今文字中却变成不一样的符号:
综上所述,许慎东汉时代,通行的文字是隶书,楷书刚刚萌芽,如果以字理丢失如此严重隶书进行部首归类、说解,显然是做不到有条不紊的部首分类,也难以知道汉字的造字本义和源流演变,也就谈不上准确的解释以先秦古文字记载的经典。那你会说:东汉时代的古人,离先秦那么近,难道不知道先秦古文字的造字意思?还真是这样,汉代的人真不比今天的我们对汉字的原始本义知道得多。我们今天比古人都知道得多,因为考古学出土了大量的先秦一手文献。
我们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很多儒家经典文献散佚、失传。
汉初重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儒家得宠,于是儒生开始整理、集结散佚失传儒家经典,朝廷设五经博士:诗经,书经,春秋经,礼经,易经。这是当时的官学。
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就是【春秋经博士】。
当时儒家经书是口耳相传,以汉代通行的隶书记载,很大程度可能偏离了先秦经典原貌,但今文经学学派认为这不重要,应该与时俱进,经世致用,还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政治需要,故被列入官学,成为正统。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公孙弘等。
西汉孔壁《古文尚书》被发现的时候,离战国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全国上下老博士没几个人认得,孔子的后裔孔安国对《古文尚书》悉心研究作传,终成经学大家,也就是所谓的【尚书古文学派】。
在汉哀帝时候,大学者刘歆,以无与伦比的天才,深厚的考证功力,使得古文经学派突起。
(刘歆有多天才?在两千多年就考证出武王伐商的具体年限,跟今天夏商周断代工程误差不超过一百年。)
古文经学派认为:经典皆史,重文字训诂,考典制和史实,是一种严谨、实证主义的学风。他们能对经典古籍作出正确合理的训释,也是后人理解经典的重要参考。 代表人物如:刘歆、贾逵、马融、郑玄。简单的说:
今文学派以今文字经典为底本,学风有点像今天的学术超女:于丹,不重考据,脑补解释,而且今文学派其学术与政治纠缠很深。
古文学派以战国古文字经典为底本,虽然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间有政治上明争暗斗,但做学术还是【纯学术派】,不搞玄学,不搞脑补,实事求是,言必有证。而许慎正是师承孔安国、贾逵等古文经学家,《說文》中经常引用孔安国、贾侍中的结论。马融赞许慎「五经无双」。
但许慎的经学著作《五经异义》已经散佚。只有《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著作流传下来。
如果,不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起到古今字桥梁的作用,很多古文字可能我们无法破解,先秦文献我们也很难读懂。那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如甲骨文中很多字,都是依据《說文》破解的。
今文经学式微,古文经学一直是后继有人,到明清形成所谓乾嘉考据学,出现了一大批天才学者:顾炎武、钱大昕、戴震,清代《說文》四家,晚清民国的章太炎、陈寅恪等,甚至是胡适都是可以算承袭古文经学的衣钵。
最后,不知道清楚了吗?总结一下:许慎是古文经学家,他研究儒家经典是以战国古文字为底本,训诂考证,以此诠释阐发,为往圣继绝学,而编《說文》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
而且,汉代隶书字理丢失严重,无法窥见汉字本义和源流,所以,《說文》是理所当然用字理保存得较好的小篆(秦篆)作为字头训解。
何为篆籀笔法?
书法历史上,笔法一直分两种系统。 首先是以篆书为主的“圆笔” 其次是艺术为主导的“方笔” 其实书法笔法可以简单到“二”,一方一圆两个概念。圆就是“藏,转”,放就是“露,藏”。 书法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从万千的风格当中,看到这两点,无论是二王,张旭,米芾,颜真卿,王铎,最后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方,圆” 只不过,此消彼长,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 书法又之所以玄妙,是因为从这个“二”点中,又可有无穷的变化。 “太极生两仪”谓“一阴一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好像说的有点多,不过只想说一点,书法之所以能表达文人思想,一个人的才、志、学,是因为究其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篆籀,则是表达一个人宽博,圆融,浑厚的单是和气魄。 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秀气让人更讨人喜欢。 篆籀笔意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代表作品也并不是祭侄稿,而是《争座位》。 此处单指篆籀笔意,并非指鲁公作品水平高低。 争座位的篆籀笔意表达要胜过祭侄稿。 所以争座位,为后世学颜第一法书。(此处可能有人抬杠应是排名第一的祭侄稿,不解释。对笔法的领悟到了,就会分的清“神”和“意”“韵”“情绪”的表达。) 此不赘言。 鲁公篆籀笔意,来自张旭。 如下图 看这些画红线的地方。 中锋运笔,多转无折。 对,这就是篆书的基础笔法。 篆籀笔法很简单,中锋运笔,you转无折。 这种笔法,稍加提按变化,虚实变化,就是草书里的“篆书笔意” 在篆书里,是绝对不存在篆书笔意这一说的,因为本就是用的篆书笔法。 把篆书笔法用入楷行草隶,才叫“笔意” 就看这个“雨”,外边这个圆转。 这就是典型的篆籀笔法。 这是傅山的草书,看这个“舞”,与左边的“勺” 看到这股“圆融”中又加了提按的感觉没? 都是中锋,是能感觉到的,飞白是出在两边。 侧锋是单边出飞白。 这个是偏侧的,大多是中锋,看长竖,左边实,右边出飞白。 这就是偏锋多。 所以感觉力量不“浑厚” 再看这个,长竖似断而练,能明显看到中间细的部分力量也是在的。 (这个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此毛边太糙,颗粒大,实在无法控制成完全中锋中还带顿挫。) 傅山原本是用绢写的,也就是一种布料,非宣纸。 这个笔法如果用在上好的半生熟上,十块左右一张的纸上,效果非常好。 我是真没钱去买这种纸 于是我寻得了一块布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看到这种感觉了吗? 不要问我这是什么。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衣服袖子,白色的衣服袖子。 我还可以告诉你,这是我妈的衣服。 被我借来的。 因为我没找到自己的白衣服,所以管我妈借了一个棉料的。 绢是比绵要滑。 所以写出来中锋的感觉就非常好,这就是篆籀的笔意。 圆融而浑厚。 此为篆籀笔意,加“绞转” 绞转和篆籀笔意有什么区别呢? 慢行笔,笔锋自然通过力量的转动转过来,就是篆籀。 如果草书中,行笔快,又要实现中锋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过“绞”的方式,让笔锋八面都擦过一面纸,达到力量的均匀,不出侧锋。 绞转是用“八面锋”,篆籀只中锋。 区别就是在一个快一个慢,但是想达到一样的“笔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锋,第一是露锋,第二是藏锋。 这是一手写一手排的,所以渗水有点多,可能不清楚。 图为正写的“露锋”也就是隶书一类的“方笔”起笔。 这则是篆书起笔的方笔。 其实起笔就可以决定一个笔画是隶书用笔还是篆书用笔。 关键看是切笔 还是逆锋 今人强调“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锋的意思。 为的就是出中锋的笔力。 那用逆锋的笔法和切笔结合呢?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相信大家也应该看到过。 逆锋,然后切笔,因为锋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笔就自然成了折笔。 这种形状就是藏锋和露锋的结合。 我相信这个起笔大家都看过,很多行书都有。包括兰亭。 篆书起笔。 力量是均的,头是圆的,明显是篆籀意味。 上边两个短横,是方笔露锋起笔,是欧阳询用的。 下边两个是藏锋,折锋起笔,但是行笔时中锋。这就是颜真卿用的笔法。 所以说颜真卿的楷书有篆籀笔意。 其实篆籀笔意并不神奇,就是中锋。 以营造“力度”“浑厚”的线条为主。 但是这个笔法,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书中。 魏晋的草书是快的 大家可能会有一点感觉,用侧锋就比纯中锋快。 比如写隶书就比写篆书快。 这就是用笔方式的变化,产生的书写速度。 这是用的篆籀笔意写的“无”草书 篆籀笔意,笔画不在粗细。 而在中锋,并不是篆籀笔意就得特别粗。 细的也可以。 关键是“实”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锥画沙,你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横的两边洇的地方就是“沙子”,笔就是锥子。 印印泥就更简单了,想把印印的四面一边实,就只能放平力量,四面力道都得全。 印平就如笔的中锋。 我们传统写转折的时候,一般都是折锋写。 用的中侧锋, 上边明显折三次笔,也就是用了三个锋面。 但是篆籀笔意就的全中锋 就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米芾的写法,米芾就是中侧变化出神入化,有折锋,中锋,侧锋。 一笔之间变化非常多。 这个是墨枯时用的篆籀笔意。(表现的不好,因为锋是散的分叉的,所以要绞转来聚锋,故毛刺较多) 所以回头看看何绍基临的争座位。 有毛刺,有折笔,有鼠尾,有须子。 但是力量匀,所以笔病也可能成为笔趣。 我记得某位书家说,写字不可能十全十美,应该有些瑕疵,才能显得更有趣。 以前我在夸沈鹏草书的时候,经常会被网友骂。 我是写草书的,我知道沈鹏用笔的功夫有多深。 不只是篆籀笔意。 篆籀入行草,本是就是一种克制“快”“油滑”,增加古朴的方法。 非常难。 有篆籀笔意,但是又能用锋面变化,这个用笔方法,沈鹏在近代应该是表达的独树一帜的。 虽然在近代功力确实不能和某些大家相提并论,比喻于右任林散之。 但是在今天,这种功夫也是出头的。 我这人有点贱,总以为能改变大家对草书的看法(非单指沈鹏) 所以屡次被骂,屡次谈自己看法。 行吧,各位怎么看是各位的事。 今天的主旨在说清什么是篆籀笔法。 应该有一年书法基础的,稍微懂一些理论的就能看清我以上所说的。 我从初学到看懂,自学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叫“篆籀” 不过是一种线条的表发方式,一种用笔的方式。 简单到“快慢”“方圆”“提按”“虚实” 唐后主李煜的书法,用样的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在大多数人眼里,尤其不学书法的人眼里,就是“丑” 所以傅山徐渭倪元璐的草书,总被诟病,被骂成“丑”。 我也不知道到此还该说点啥 就这样吧 骂就骂呗,我脸皮厚。 篆籀笔法,至此结束,多学写篆书,自然能明白。 如果有同意的,点下关注吧。 其实所有学颜一路书法的人,以后多多少少会被骂成丑的
小篆是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吗?
我国最早的统一文字是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的结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篆书的风格如什么人物?
篆书艺术
(1)介绍: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 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 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 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A: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 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关于【怎么区分小篆书法】和【为什么说文解字要用小篆书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