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有哪些规律字体,汉字的基本笔画都有哪些?
“汉字的基本笔画都有哪些?有特定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也因此,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也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句话的含义是,昔日仓颉造字之时,栗米从天而降,夜里鬼哭神嚎。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虽然有些神话色彩,但是却说明字的诞生确实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曾经有一位外国人说过:中国的汉字是最神奇的,它既能用来表达事件和传递信息,又能写成书法挂在墙上,并且有无限的欣赏乐趣和观赏价值。
这说明汉字和书法是东方美学的核心,是西方美学的盲点。
练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是对于汉字的一种艺术化处理,使得汉字在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欣赏价值。
在书法中,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笔法,结构,章法。
其中所谓的笔法就是基本笔画,汉字的笔画有很多,但是基本的笔画就那么几个,归纳起来,汉字有8种基本笔画。分别是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基本笔画。
按照“永字八法”中的说法,这些笔画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永”字其实只有五笔,即:点,横折钩,横撇,短撇和捺。但是在古人总结笔法的时候却将这五个笔画延伸出八种基本笔画,放眼我们的汉字,想“永”字这样笔法丰富又不重复的字实属少见!这可能也是古人选择“永”字作为“八法立法,学从规矩”的缘故吧!关于这八种基本笔画,我们用“永字八法”和卫夫人《笔阵图》的理论分别来说明:
一,点,侧法(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有人说,点是笔画之源,也就是说其他的笔画在起笔的时候都是以点的基本写法起笔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点在“永字八法”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作:侧
这个说法很好理解,因为八法中的点指的是右点,右点行笔从左上至右下,由轻到重,整个点的姿态是倾斜的,因此叫作:侧“点如高山之坠石,瞌瞌然实如崩也!”形容的就是右点的姿态,强调的是写点的速度和力量,像高山上的一块坠石,似倒非倒,非常的挺拔险绝
二,横,勒法(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横画在汉字里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笔画,有尖横,短横,中横,长横,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长横。
“横为笔画之帅”古人如是说,这说明横画在汉字乃至于书法当中的重要性。横在“永字八法”中有一个特定的叫法是:勒(le降调),因为横画的行笔距离比较长,所以在书写的时候不能任意而为,而是要有所收敛,不能浮华,就像骑马的人要勒得住缰绳一样,特别是在横画收笔的时候,要有一种悬崖勒马的姿态,整个笔画才会显得结实和得法。
三,竖,努法(如万岁枯藤)在书法中“竖”这个笔画也叫作“直”,而“永字八法”中的“努”应该是一个通假字,即“努”通“弩”,也就是弓弩的意思。
由此,就可以理解了,在“永字八法”中,竖画叫作弩,我们都知道射箭的时候要拉开弓弩才有力量,才能将弓箭弹射出去,好的弓弩弯而不断,同理,好的竖画直而不倒。
在“永字八法”中,要求竖画要写得劲直有力,即使稍微有些弯度也是为了增强笔画的力度。而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竖画“如万岁枯藤”则说明竖画要写得苍劲有力,这显然是两种姿态和审美。
四,钩,趯法(脚后跟向上踢起之意)钩画最常见的是竖钩,“永字八法”也是也以竖钩为例,给它起了一个带有特定意义的名称叫作:趯
趯的意思并非是有些人以为的脚尖向上踢,而是脚后跟向上踢起,因为竖钩提钩的部分要求要短小精悍,所以这里的趯应当是指脚后跟向上踢起之意。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的了。除了这一层意义以外,趯还强调在书写钩的时候要有“跳跃”和“弹起”的意思。这样写出来的钩画才灵巧耐看。
五,挑(提),策法(形似策马扬鞭)“永字八法”中的“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笔画“提”。是一个书写起来比较轻巧的一个笔画。
在“永”字中,提的位置是在第五笔,也就是横撇的前半部分,之所以叫作“策”是因为它的书写动作,由重到轻,好像赶马的时候用鞭子在马背上轻轻扫过的样子,所以应该是:轻扫,快捷的意思。“鞭策”“策马扬鞭”等词语都有这个意味。
六,长撇,掠(陆断犀象)在“永字八法”中,撇也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是:掠,一般指长撇或者说是斜撇。
“掠”的意思是说这个笔画如飞燕掠屋檐而下,显得轻盈畅快,形神峻爽。而纵观历代碑帖中的长撇都是长而有力,潇洒而不飘浮,力度恰到好处。所以古人很形象地用“掠”字来形容这个基本笔画。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而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论述撇则表述为:陆断犀象,则更显得气势不凡,她的意思是说撇画的笔锋能在陆地上截断犀角和象牙。
七,短撇,啄法(如鸟啄物,锐而且速)“啄”法上面提到的“掠”法说的是同一类笔画,只不过一个是长撇,一个是短撇。
在八法中,用“啄”这个动词来形容短撇也非常形象,因为短撇在书写的时候是非常迅速的,毫不迟疑的,这正和啄木鸟啄食虫子的动作是一致的。
八,捺,磔法(意为一种刑法或者开张,舒展)捺笔是基本笔画中一个特别出彩的笔画,写好捺画,能给一个字增色不少。因此,捺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笔画。
古人将捺这个笔画叫作“磔”,应该有两种解释:
古人在祭祀时把牲畜分裂,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一种刑法。
《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这里应该是“张开”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波三折”的意思,因为“折”和“磔”同音。个人觉得应该是“张开”的意思,因为根据捺的形态来判断,应该是伸展舒展的意思。
总结起来,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其他的一些笔画都是由这些笔画组合而成,形成组合笔画。
从“永字八法”来看,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都是一些动词,这说明古人在总结八法的时候,习惯用一些日常动作来表示字的笔画。
而卫夫人的《笔阵图》则是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意象来表示,使人感到特别形象。总之,不管是八法和《笔阵图》都对汉字基本笔画做了形象生动的解释,方便记忆,赋予汉字笔画特定的意义才能口口相传,为一代代书法爱好者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和精神遗产。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欢迎大家评论关注!
教室里用什么字体书法比较好?
不知道是布置教室还是教学,但是不管是什么?我觉得都应该用楷书最好,首先,学生对行草书或者篆隶书认识的都不够,所以说楷书是最好的
教学方面,如果是硬笔的话,直接教授学生规范字就可以了,现在考试要求卷面分对卷面的干净程度有很大的要求,所以教授学生的规范字迫在眉睫,中共中央也要求书法进校园,所以说目前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中学毕业之前都有硬笔和软笔书法的教学,其中硬笔是规范字教学,软笔是欧体书法教学
中央通知书法要有正大气象,不可取巧,所以那些功力比较深厚的,字体的重心造型很怪异的书法,不适合在校园里面教学用,学校里面应该教授学员规范的书写,所以说欧体楷书和规范字楷书都是比较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当然,学生再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再可以学习其他风格的书法,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根基是正统的,写起来其他风格的字也不会跑偏到哪里去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7238036483301524"} --}书法必须从楷体或颜体练起吗?
我学书是从柳体学起的一笔一画的写,那时候没有手机没电视也不知道现代的那么多名人只知道四大楷书颜柳欧赵,颜字如绅土雍容大方柳体如隐士骨多筋少,赵体美初学者易滑而无力,现在练字纯属娱乐王字米字文字都写二笔,我记的当时有一位老师兼朋友的老者说别问啥体啥人你看他某个字好就学某个字,圣人也不能无过,他不可能十全十美
文字的本质是什么?
文字是一种简陋的工具
从语言发展出来的文字,完美地复刻了语言,比语言更加精致,更加富有美感。但是和语言一样,它也是一种简陋的工具。
无论多少语言来描述,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形成对一个陌生人的印象,相反,如果一百个人分别对这个人讲述一个陌生人,会使这个人完全不知道如何判断。
人们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缺陷,创立了形式逻辑系统,又创立了数学这种相对精密的语言。但这仍然是简陋的,对于描述这个世界来说显得非常无力。
在人的思维体系仍然简陋的今天,文字勉强够用,但已经开始力不从心,因此,人们开始用视频来记录、描述和传递。
也许不久的未来,意象的传递会更加便捷和快速,大脑之间的连接线正在开始出现。而在意象传递的过程中,另外一种无声的文字或许会被发展出来,就像文字脱胎于语言。
关于【书法中有哪些规律字体】和【汉字的基本笔画都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