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书法怎么写有图,怎样才能练好行书和草书?
这个提问有些异常,有同时练好行书和草书的意思。建议先从行书练习,有了基础后在临摹学习草书。为什么要先学行书后学草书呢?这样的先后程序学习,便于理解草书符号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将草书临摹学习的更加精准。特别是草书的一些非常细微的一些线条符号,理解不到位,在书写时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面目全非。
虽然按照书法书体的发展可能不是这样的顺序,但这样顺序的学习更扎实。对于草书的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别的特点,我们读一下《草诀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细微精妙。
学好行书仍然需要临摹字帖,就是通过临摹学习行书的基本教程,然后再进入通临的水平,并能够做到背临或掌握其点画造型、结构、章法规律最好。在此基础上能够按照原帖笔意风格创作作品,方可以说是对这家的书法基本学到了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学精学透了。
在完成一家行书的学习后在学习草书,可以说难度会大大降低。把精力用到读帖记符合或字形方面就可以了。当然有也不能忽略临摹学习和背临学习。
书法中的笔法到底是什么?
谢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中的笔法到底是什么?都包括哪些方面?”汉字是由笔画组合起来的,我们要写字就要把这些笔画要写出来,写正确,写美观,这就是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也叫书法。
不论你写的是哪一种汉字,不论你写的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把字写的正确、美观,这是汉字的基本要求,所以书法要有法。而如何才能把我们喜欢的汉字写得正确,写得美观?因此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怎么样用好毛笔,因为我们的汉字是用毛笔来写的,这是书写我们中国汉字笔法的来源。因此,书法的笔法始终会围绕着如何把笔法写正确。
我们正确书写这些笔画的方法就叫笔法,而我们写字的笔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书法的笔法归结起来就是笔画和用笔问题。如何针对笔画用笔,如何用笔把笔画写出来?就是这样一个学习书法的笔法问题。
最早的汉字是篆书系统传输系统的文字,它的用笔基本上都是比较均匀的,运笔的过程不是很明显。
起笔和收笔是最重要的笔法但是到了隶书时代,隶书的用笔就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书写隶书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这样三个节奏。这些节奏明显的体现出了书法用笔的必要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书法用笔必须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环节呢?因为我们从篆书以后的书法来看,这三个节奏是非常明显的。除篆书之外,我们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包括在汉代以后出现的章草等等其它的书法,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笔画的变化比较多,特别是在一个笔画当中的变化,要比篆书要丰富很多,而且这种变化是明显可以看得出来的。写这样的字就需要我们用笔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这就产生了我们用笔要有三个节奏:起笔、行笔、收笔。因为一个笔画就是一个里程,在这个里程当中需要不断的调整用笔,你不调整用笔,就写不好或者写不出来笔画的起伏变化之美。只有笔画不断的变化调整才能写出婀娜多姿的这些笔画来。
隶书产生了丰富的笔画,笔法问题就突出出来了我们看《曹全碑》中“贯”这个字的笔画横。这个横的笔画在整个字里边儿,它的笔画是最长的,而且起笔、行笔、收笔变化多端,中间有一段笔画细的好像头发丝一样,但是给人感觉仍然很有韧性。像这样的笔画在篆书系统里边你是看不到的。篆书系统里边的笔画都显得比较的宁静没有太大的夸张,而在隶书里边,笔画的夸张似乎就是一种常态了。
这种夸张的成分可以给我们带来书写的快乐感,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书写的速度之感,这也是为什么隶书能够取代的优势之一,因为写隶书这种书法不但写起来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还给人带来的快乐比较多,这就是笔法的力量。
假如我们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起伏,也没有什么提案,而是均匀的去写这样一个笔画,那么这个书写的速度,它的姿态就没有这样丰富的变化婀娜多姿了。
因此书法的美也是从书法的用笔当中产生的。
我们从这样一个典型的一横开始来分析书法的笔法,明显的可以看得出来,书法的笔法就是让笔画要生动,有变化,要符合审美的视觉感,而不是很单调的机械一种写字。
篆书的笔法并不多,但是起笔、行笔、收笔客观存在这样我们的书法就产生了我们用笔的基本方法。
我们总结起来用笔的方法是从一个笔画开始的,不管这个笔画是什么样的笔画是点是横是竖是撇还是捺,要把这一个笔画来完成,它必须经历的就是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环节。
虽然这三个环节我们是在隶书以及隶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些书法形式当中共同的特点,比如在楷书、行书、草书中都能够看得非常的清楚,但是这个原理在篆书当中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篆书也是有起笔、行笔、收笔的。因为任何一种汉字的笔画,它都有笔画的开始、过程和结尾,这是一个规律。
例如,汉字最早的时候没有行书,也没有草书,更没有隶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书体就产生了,在隶书发展的高峰的时候,大约在三国时代,就逐步明显的产生了一股新的书法发展力量,这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在缓慢的向前发展。这些书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积累了审美的情趣性,把原来篆书和隶书当中的一些笔画进行了概括、总结、简化,从而用笔更加的省事,审美更加的丰富了。
西汉时代的书法,还没有完全形成隶书的标准但是我们就从一个笔画来说,不管我们写字的字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共同的一个规律就是起笔、行笔、收笔,在一个笔画当中始终都存在着,不管这种书法是篆书,是隶书,是楷书,是行书还是草书,这个规律是存在的。
因此上我们就说,笔法就是如何写出笔画的方法。
但是书法的笔法尽管是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而具体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已经不是非常的重要了,他只是附属于这个总的规律之中的。
比如说,我们在篆书领域用笔比较简单,原因就在于它的起笔部位很匀称,行笔和收笔也很匀称,这样呢,用笔的变化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是一个结构问题,如果把结构掌握好了,那么用笔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里面,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是非常丰富多彩而且非常重要的。这样呢,就突出地体现出了用笔的具体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一个笔画里边来看笔法,主要就是调锋还是不调锋的问题。
调锋就是直接的把用笔的方向调整一下,让笔锋从不顺毫的状态转换到顺毫的状态。
例如我们看上面这个图,第一个横画是欧阳询《九成宫》中的“一”字。第2图是米芾的一个横笔。下面两个笔画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笔画。
我们从用笔的起笔来看欧阳询《九成宫》这个笔画的起笔是很齐的一个边缘。那么这个笔画呢,是就是要通过调峰写才能写出来,因为把这个起笔的边缘写的很齐,需要行笔的方向是从上向下走,而完成这个起笔之后的行笔是从左向右走,那么这就是两个交叉方向了。所以在起笔的位置需要调锋才能实现从起笔到行笔的过渡。
我们再看看王羲之《兰亭序》里两个横的写法就没有调峰的动作。这就是在起笔位置调锋还是不调锋的用笔方法。
用笔之所以要有一个调峰的动作,原因就在于要改变笔锋运行的方向。
楷书的笔法里边还是包含了隶书和篆书的笔意,书法美和笔意美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再看看这四个横画的行笔部位,这四个横画行笔部位的用笔都是一样的,都没有任何调锋,这就是用笔的区别。但是行笔部分有提按。提按就产生了笔画粗细的变化,但是提按是比较好掌握的,因为它是在顺锋的状态下用笔的。
所以,书法里边的笔法实际上主要就是调锋和提按。
哪些地方需要提按,哪些地方需要调峰,这是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善于分析和掌握的核心内容。
但是,我们往往把提按和调峰给混为一谈,这是学习书法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到底调锋和提按有没有区别?我认为,我们不要认为所有的壁画都需要提案,就认为提按和调锋是一回事儿了。
这是笔法里边最容易混淆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说调锋也是用笔的提按,有提有按让笔画才能行动起来,这是不可违抗的一个规律,但是,按照提按的目的,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目的就是为了让毛笔产生一个方向的变化,那么这就叫调锋,而“提按”也就是一题一案连续不断这样的用笔方法,目的是为了让笔画产生粗细变化,在产生毛笔粗细笔画的过程当中,毛笔的运行方向不需要通过调峰来实现。提案在行书和草书当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用笔方法。尤其是草书,有些笔画段落比较大,也就是行笔部分非常的长,更需要在这个长距离的行笔过程当中,通过提案来产生丰富的壁画变化。
例如这个图片是傅山的草书,我们看这四个字,仿佛是一气呵成的,那么这么长的线条当中,它的变化是非常多的,这就是一种节奏的变化,也是一种情感的变化,是书法艺术当中最为有色彩的地方。但是在这么多的字的写法当中,本来应该有很多的调锋才能完成写字,而他把调锋都转换成了提按,因此用笔就更加的流畅了。
我们明显的看得出来,善于运用提按这个笔法,就会产生非常流畅的中锋用笔的效果。
但是我们写字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提案而没有调锋。
调锋的笔法主要出现在笔画起笔和收笔这两个位置上。
除了在起笔和收笔两个位置,其它用笔部位都是提按用笔,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提按和调峰它们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如果混淆起来,我们就会把笔法搞错的。这对我们学习书法认识古典书法的用笔是有很大的误导的。
最后我们的总结是:笔法包括笔画和用笔。
笔画:1.起笔;2.行笔;3.收笔。
用笔:1.调锋;2.提按。
当然,在笔法里边也包括执笔问题,这里我们就不详细的说了,因为古人所总结的执笔的方法也比较多,但是所有的执笔方法,都要围绕着笔画和用笔这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
也就是说,执笔方法是服务于笔画和用笔的。而不是反过来笔画和用笔要要服务于执笔。
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在中国上下有记载的近3000年历史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或鲜为人知,或不知其据,或以讹传讹的事情,这些被后人统称为“冷知识”。
以讹传讹版一、马谡并不是诸葛亮斩杀的,而是病死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谓千古传颂,说的是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蜀汉大军功亏一篑,诸葛亮按律治马谡之罪的事件。
可马谡因失街亭获罪不假,但并不是被诸葛亮斩首的,而是病死在狱中。《三国志》中记载很明确:“谡下狱物故(死亡)”。所以,马谡其实是在狱中就病死了。(《三国志·马谡传》)
二、第一个焚书的并不是秦始皇,而是孔子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的典故,但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有焚书的行为。
西汉《七纬》记载,孔子得书3240篇,取其中120篇留存,烧掉3120篇。《郑板桥家书》也说:“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
不过,孔子所烧书只是他所得的那部分,影响有限。(《七纬卷弟九·尚书纬之一》)
三、蔺相如从未做过赵国国相
“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将军不假,但蔺相如却从未做过赵国国相,他最大的官职是上卿。(《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
四、尧的原名不叫“尧”
按《皇极经世书》,尧登基于西元前2357。都城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的陶寺。尧的名字很有趣,叫“伊祁放勋”。
不知其据版一、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今天经常被提到,但其实最早不是英国人培根说的。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曾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篇》。
二、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早是慈禧太后说出的。在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没有时间去参加母亲的大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全诗如下: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鲜为人知版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木乃伊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皇帝。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南征灭晋后,在返程途中病死。
文武大臣为了防止其尸体腐烂,就仿效牛羊“羓”的做法,将耶律德光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谓之“帝羓”。
二、明清朝女子出嫁前会检验其是否为处子
明清婚俗“婚前验处”。明清时期贞洁观念强烈,近乎至酷。女子出嫁时,女方往往派人到夫家打听消息,如果洞房第二天鼓乐喧天,则证明新娘通过了夫家检验,婚礼会一切照常进行。
否则不但不举乐,新娘还会被送回女方家,并索还聘礼,赔偿男方所有开销。女方家也会感到非常丧气,而这位新娘想要再嫁,恐怕已是不可能了。(《右台仙馆笔记》)
三、小米是从狗尾草中培育出来的
从上古一直到秦汉,中国人最重要的、也是吃的最多的主粮是小米。小米是汉人祖先从狗尾草中优选培育出来的。
四、牙刷是中国人发明的
据美国牙医学会的资料表示,世上第一把牙刷由中国皇帝明孝宗于1498年发明,方法是把短硬的猪猔毛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的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祐樘名下。五、曾国藩脱衣点白银
道光二十八年,38岁的曾国藩为证清白,当众脱掉衣服,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这才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
毛主席一生所写文章非常多?
根据我所学的,最喜欢的还是这篇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现代诗,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北国的风光,画面感扑面而来。
就算没有亲自在现场,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看全篇,意境生动,豪情万丈,是一篇非常鼓舞人心的好诗,值得我们这些后辈熟读成诵!
欢迎各位友友评论留言讨论!
关于【牛书法怎么写有图】和【怎样才能练好行书和草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