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字画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爱雅斋字画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古代书法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及作品特点)

时间:2023-09-22 作者:admin666ss 点击:7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古代书法是什么】,以及【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及作品特点】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古代书法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及作品特点?

1、欧阳询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

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2、颜真卿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3、柳公权

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4、赵孟頫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各种书体,冠绝古今,他手书佛、道的书法,有许多散于名山。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否会用行书或者草书来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否会用行书或者草书来写?这种情况有,但很少,这样写会冒一定风险,有可能翻了欺君之罪,还很可能会误事。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以皇帝或朝廷其他大员的名义,向外界颁布的各种类型的公文,主要包括诏令、奏章、告示、册书、诰书、官府往来文书,等等,这些文件主要作用是用来传达命令,或颁布政策、法规等,因此,必须使用通用字体书写出来,才能达到让别人阅读、理解的目的。

连古代书生参加科举考试进行答卷时,也必须用官方字体来写。

毕竟,古代识字的老百姓很少,如果写的公文大家都不认识,岂不是做了无用功。如果还让皇帝或朝廷的命令没有传达到,耽误了大事,那不是闹着玩的。

因此,作为朝廷的书记官,不敢随随便便用行书或草书来书写公文,必须使用“正书”来传达上边的意志。

何谓“正书”?正书实际上是正式场合下使用书体的简称,也叫官方文字。

“正书”的叫法是随着汉字和书法的岩画,而不断改变着的。

在秦代以前,公文都用金文书写,国家的法规政策,皇帝的命令,都会镌刻在青铜器上,供大家阅读、领会。

到秦代秦始皇统一天下,颁布“书同文车同轨“扥政策后,通过宰相李斯的改革,把小篆规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文字,写公文时一律采用小篆书体。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走向成熟,从三国一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文件的书写,小篆和隶书并用。

到了隋唐时期,楷书发展成熟,于是,公文的书写变成了楷书。

因为楷书是古代最后一个正书,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使用时间超过1000多年,远远超过篆书和隶书,因此,楷书成了正书的代名词。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大多数人会认为正书就是楷书,实际上这个看法并不严谨。

古代人在朋友之间写信往来时,常用行书或草书来写,因为这两种字体写起来较快,效率较高,并且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还能发挥自己的个性,所以,行书和草书在民间很流行。

像王羲之的《十七帖》,就是用草书写给朋友的17份书信,也是他的草书代表作。

同时,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抄书绝对是一个苦差事,抄书人也通常用行草书来抄。

古代一些偏远地方的县令,或许由于书法水准有限,写不好正书,可能会在字里行间夹杂一些行书、草书字体,但这种情况并不多,根本原因是,若行草书字体在公文中出现的太多,会让大家看不懂,就失去了传播的作用。

为什么一些书画作品有那么多的涂改痕迹?

好文章不怕反复改

看看传世名帖上的 涂改痕迹

高考作文卷面整洁无疑是加分项,于是考生尽量不在卷面上涂涂抹抹,修改作文。而古人,对于文章的修改则是百无禁忌,就连一些鼎鼎大名的书法作品上也不乏花样百出的涂改痕迹,这些涂改不但非常美观而且信息量巨大,甚至成为后世研究的关键。

《兰亭集序》

后世将涂改之处原样临摹

《兰亭集序》众所周知,它是书圣王羲之的重要作品,内容为记述兰亭雅集。《兰亭集序》被历代书家奉为极品,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历史上唐太宗对《兰亭集序》推崇备至,他不但将临摹本分赐给近臣,最后还以真迹作为陪葬。世间现存有诸多《兰亭集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摹本。

此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兰亭集序》一共存在八处修改,其中一处为补写,一处为涂抹,六处为改写。因为文字脱漏,王羲之在第四行补写了“崇山”二字;在第二十五行涂掉了“良可”二字;六处改写则分别是第一行的“丑”字,第十三行改“外”为“因”字,第十七行改“于今”为“向之”二字,第二十一行改“哀”为“痛”字,第二十五行改“也”为“夫”字,第二十八行改“作”为“文”字。《兰亭集序》中涂改的“良可”二字,由于用墨很浓,涂抹后的“良可”二字几乎不可辨认。综观整幅作品,这处涂抹势若崩云,给人一种“元气淋漓障犹湿”之感。王羲之借用“涂”的形式,使得作品黑白对比的处理臻于妙境。

古往今来,临摹《兰亭集序》的人不计其数,但很少有人对作品中的涂改置喙评论,并且原封不动地进行临摹,不少《兰亭集序》的临摹者甚至感叹自己不能还原这涂改之妙。

《书谱》 “抄错”内容用点点删除

《书谱》 局部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法理论著作,同时也是备受历代书家推崇的名帖。孙过庭草书真迹书法长卷《书谱》墨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6.5厘米,横900.8厘米。《书谱》真迹,流传有序,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清内府。

《书谱》内容是孙过庭对书法的认识、理解、方法、笔法、运用、评论等。孙过庭的书法全面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所以由《书谱》入手学习草书是登堂入室的捷径。

古代书法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及作品特点) 热门话题

《书谱》真迹中最有趣的现象是对于“目误”的涂改。学界普遍认为,现存《书谱》真迹是孙过庭根据其草稿誊写的,但即便如此其中依然出现了许多“目误”,也就是“抄错了”的情况。比如文中:“夫自古之善书者……”之后的数十个字就被反复写了两遍,“然消息多方……”之后的十余字都是误抄进来的。这么大段的失误该怎么办呢?放一般人肯定会重写了。但作者不知是何原因,竟然没有重写,而是在字的旁边用画点的方法表示删除,学界称之为“旁点法”。

综观《书谱》真迹,全篇中用“旁点法”删除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其他改正的部分也有不少。比如末行的署款时间就搞错了,一开始是“垂拱元年记”,后来涂改为“垂拱三年写记”。有学者认为,“垂拱元年”是《书谱》草稿的写成时间,而孙过庭不小心把原稿的写作时间也抄上去了;之所以又改为“垂拱三年”恐怕是因为这三年间《书谱》经过反复修改,已与原稿大相径庭了。

《祭侄文稿》 悲愤中狂如旋风的圈改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其侄颜季明的草稿,被称为“书法中的悲怆交响曲”。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更流露于字里行间。《祭侄文稿》被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祭侄文稿》真迹为行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前后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玺,以及天水园印及历代鉴赏收藏印鉴数十方,还有周密、鲜于枢、张晏等名士的题跋。

《祭侄文稿》因为是一篇草稿,所以通篇修改之处非常多。如文中将“贼臣不拥”涂改为“贼臣不救”,将“父擒子死”涂改为“父陷子死”等。作者悲愤之际,还在“贼臣拥众不救”上反复画圈,狂如旋风。文章临近结尾,作者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使得观者很容易受其感染,置身于作者的悲怆心情中,真可谓触目惊心。

《苕溪诗帖》 加“卜”字表示“不要了”

《苕溪诗帖》局部

《苕溪诗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行书纸本,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苕溪诗帖》全卷35行,共294字,从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可知作于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说明此书为自撰诗。

《苕溪诗帖》曾入南宋绍兴内府,宋高宗赵构敕米芾后人米友仁为之鉴定并书跋。元朝时为鲜于枢所得,清乾隆将此帖编入《石渠宝笈初编》,作为枕中之秘。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利用北洋政府所予“清室优待条件”,将包括《苕溪诗帖》在内故宫所藏千余件书法名画携出变卖,从此《苕溪诗帖》散佚民间。幸运的是,上世纪60年代,著名文博学者杨仁恺在哈尔滨从一堆欲出售的“破烂”字画中重新发现并挽救了《苕溪诗帖》。

《苕溪诗帖》是米芾正式的书法作品,但即便如此也出现了差错。如“缕玉鲈堆案”一句,原作上写的是“缕会玉鲈堆案”,中间的“会”字是误写上去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还比较靠前,作者之所以没有重写大概是因为写完后才发现这里有误。米芾对于此处瑕疵的补救措施是在“会”字的结构里加了个小小的“卜”字,意思是“写错了,不要了”(也有一说称“卜”为“补子”之意),这样做不会影响到原作的整洁,而且不擅改作品还显得一字千金。 (宗合)

西安晚报> 2018年06月03日> 版次: <09> 收藏天下

为什么书法要学古人?

老师说的意思其实是要尊古,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书法从很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什么时候有的字,什么时候就有了书写的艺术。

书法这门艺术,其本身就有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体、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次要学会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都是从古人开始就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如果想要打破古人的规律,其实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不论是哪个朝代的人,只要学习书法就一定要找先人们的书法来练习,王羲之也是如此,他就临过钟繇的书法,而钟繇,据资料记载他临过蔡邕的书法。

我绝对没有胡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我特意找来了原句。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所以我们在初学书法时,老师们就会让我进入一个遵守法则的阶段,这仿佛成为了一个必经之路,虽然有的人觉得没必要,其实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如果一开始就学习古人,他不理解古人书法的美,他会觉得古人书法不规范,或是和他们学习的字存在冲突。

不如今人的书法,再接受度上更容易一些,其实也是对的。

但是,我们要记住,书法还必须得回归传统,所以从学习今人过渡到学习古人,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途径,至少在结体,控笔方面可以打下基础。

就包括当代一些成就很大,负有盛名的书法家,也都是挥毫数年,临帖不中辍的。他们把古帖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断从中吸取新的营养,写出新的意境。

所以老师说的话,也有他的道理,你加以理解就可以了啊。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本回答来源于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古代书法是什么】和【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及作品特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