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何学习书法,上一年级之前可以学习书法吗?
上一年级之前孩子智力发育还没健全,在幼儿园大班的学前班,老师只给孩子学汉语拼音,写字只写阿拉伯数字,筒单日常生活用语,毛笔书法不会提倡,到了一年级老师才提倡学习,但只不过简单介绍一下启蒙知识,即握笔姿势,运笔方法,怎么样在田字格和米字格写字,一般以书写铅笔字为主,及掌握汉字的简架结构,真正练毛笔书法是从三年级开始。
会写字就是书法家吗?
我是一人。这句话是错误的,说反了。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书法家一定要会写字。顺序说反了,颠倒了就没有黑白。写字就是书法,书法说到底是写字,这两句话意思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我们当代这两句话差异极大。
写字就是书法,可是现在很多人看轻了书法,只要是写字,甚至是只要是字就算是书法。现在很多书法家看轻了书法就是因为理解错了这句话。
我们当代很多已经成名的“书法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成名,真正的展示出,只要是字就能够算是书法。
看一看书圣王羲之传播最广的画像压压惊,以下可能会受到惊吓。
举几个成名的“书法家”例子,他们认为只要能够算是字,就算是书法。
如下沃兴华的字,注意这是一个开过书法展的人的字。
又比如曾翔,下图是他所开的“小楷书法展”中的字。
上面两位还算是字,有些书法家甚至不是写字只要有墨就算是书法。
拿个针管喷出墨就算是书法,这样的“书法家”现在还是存在的。
单单说写字不是书法,认真写字,有法则的写字,写有美感的字才是书法。
一人有感书法说到底是写字,这句话大概要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大家说出来更具有公信力。
我们现在,有些人太不把书法当回事,只是想靠书法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些人又太把书法捧得过高,走火入魔忘记了书法说到底是写字。
有时候思考书法到底是什么,会有一种:自己是迷途中的小书童的感觉。书法到底是什么没必要每天都想,每天要拿毛笔写一写。
书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书法,喜欢练字,喜欢推敲研习历代大家的字。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直接从行书入手学书法?
先针对楼方的问题,谈点我个人的浅见。
楼主问:直接从行书入手学书法,能行吗?(这里先假设学习书法的人就是个“小白”)
我的回答是:绝对不行。
原因如下:
一、初入门书法学习的朋友不识笔、墨、纸,心中没有对书法书写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基本认识,上来就写行书,那只能是“照猫画虎”,描字而已。而且这样学习的时间越长,越会觉得进步缓慢,有的人十几年停止不前。其表现就是,临的字“外形看着有点像”,近看仔细端详,则笔笔有误,行书中的行气、字势、字与字之间的笔断意连之韵味,全都没有!假以时日,学习的时间越长,自己书写的毛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变成“固疾”,练上十几年,基本上就是再以不可能回归正途了。
二、了解了书法史,你便知道行书并不适合初学入门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从出现到发展,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之初,建议所有的有志于书法学习的朋友,可以先看看相关的典迹,如《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书论》等书。了解中国书法史,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中国汉字”在书法领域里的演变发展规律。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书法字体发展的简要历史:汉字据传由“伏羲”八卦的象形符号而来,后由仓颉统一了文字书写的符号规范。早先中国人没有“字”一说,那时候对字人们称之为“象”,这是最揭示中国汉字本质的一种称呼。“象”,既可以理解为象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观思想领域对自然世界的一种主观意识想像。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后来的书家,在创作作品或是撰写书论之时,均以自然界的外物来形容好的书法线条,例如卫夫人所称“侧(点)如高山坠石,勒(横)如千里阵云,弩(竖)如万岁枯藤”。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好的书法作品,其线条一定是如自然界之中的万物。这是判别(创作)书法作品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周朝之时,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发明了统一的大篆字体,后世称为“篆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写法都基本参照“篆籀”的规范进行书写。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执行“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书法字体也因此一统,秦朝的丞相李斯统一天下书体,并在秦文字的基础之上发明了“小篆”(即是今天俗称的铁线篆书),篆书一体,是书法五大书体中最早形成规范的一种字体,其影响一直延伸到清朝都没有绝迹。
秦朝末年,有些狱中小官(亦称“小隶”)在同级别之间传递信息,为了增加书写速度,发明了“隶书”,这是早期隶书的雏形,此字体虽然出现在秦晚期,但当时并没被官方认可。到了汉代,隶书才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书体,因此汉代才兴起了隶书创作之风,此时的隶书由汉简书写样式,逐渐发展到成熟的隶书,并且出现了创作上的高峰,各种不同风格的隶书渐次出现,并影响后世深远。有名的有《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
但汉代末年,一些士大夫,为了提高书写的实用性,增强书写速度与个人风格,发明了草书(大草),当时最有名的草圣叫张芝(字伯英),大草出现不久,为了便于认知汉字,章草也在汉朝末年出现,此时的书法字体可以说相对来说具备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风格。
到了晋代,中国书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至今无法超越),一堆书法名家开始大胆创新书写的样式、风格,有名的有钟繇(小楷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献之等。此时,楷书的书写规范已成形,当时写小楷者众,所有的名家无不以钟繇之小楷字为宗。草书也是当时重要的书写字体。而行书此时还在萌芽阶段,当时管行书那样风格的字叫“行狎书”,其实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和今天的行书还不太一样。
最终,由王羲之将行书的书写规范进行了统一,并留下了千古行书最重要的典范——《兰亭序》,同时王羲之还对草书、楷书等写法进行了规范,从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至此,中国的五大书体才最重全部完成演变。
从这儿,可以看出,行书一体,是五种字体中最后才出现的,因此其书写与创作也是最难的(试想,你得有了行书前面的书写实践后,才能进入行书的学习)。
三、入门者当选真(正)书,切不可没学会走,就学会跑
有了前面的知识,我想朋友们就知道,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地方,是要知道从哪里开始学。唐孙过庭书谱里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后知险绝……”这句话提示了初学书法的朋友,先要知道如何“平正”地写字。
其实,“平正”地写字,就是指初学者应当学习具有这个特点的字体。从五大书体中,我们可以得知,只有“篆、隶、楷”三种书体为“平正”之体,古人也有称其为“正书”。
所以,从篆、隶、楷三体入手,可以掌握书法者口中所称的基本功。
如何选择“正书”入门,可参考笔者曾写过的一篇文章:《书法学习中的“站”,“走,“跑”》,可先关注“楚秋堂”后,找到我主页上置顶的头篇文章即可一读。
三体如何选,全由个人喜好来定。这三个体风格炯异,笔法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体中,得其任何一体作为基本功的字体,用5-8年的时间打好功夫,那么之后的习书之路便可称得上是通畅无比了。如果没有习过“正书”的经历,你便不可称之为书家,更不可称为书法家。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决楼主心中的困惑了。
感觉书法进步很慢?
书法本没有捷径可言,但是。每当我们遇到瓶颈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看待一下自己的字以及自己写字的方法。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你已经有一定的功力了,那么在接下来我们还是要一味的临贴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进步得更快呢?其实临贴是永远都要去临的,我们永远都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学习,所以说无论到了学习书法的哪一个境界,临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其中的阶段,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背临。从您现在的书法高度来看,是完全可以进行背临的,比如说我们拿一个字贴,挡住其中的某几个字,然后根据自贴的结构,我们把这个字尝试着写出来,这样就能达到一个对其字贴充分理解的程度。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可以挡住几个字,一列字继续去把它背临出来,其实我们能把这个字给背出来了,如可以证明我们已经充分理解了这个书家的字体了。这样,我们在脱贴自己书写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了一点点进步,如果这时我们拿了原字帖相比较,就能发现了自己某些地方的不足,那么马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学习,我们继续去临摹字帖,这样循环往复。必定可以不断进步。
另外感觉自己没有进步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也是好事,因为我们不断的在学习,眼界自然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眼界提高了,总是看自己写的字,觉着跟书法大家还是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好事我们只要不断的去练习,不断的去总结归纳就好了。
只要我们学习的方法对方向对那么时间只是长短问题,成功肯定就会在不远的前方,共勉。
关于【生活中如何学习书法】和【上一年级之前可以学习书法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