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书法值多少,古代同治九年的纸上有字值多少钱?
同治九年是清朝同治帝的九年,即公元1870年。古代同治九年的纸上有字的价值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纸张的品质、字迹的保存状况、字的内容和重要性等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和收藏市场的评估。一般来说,古代同治九年的纸上有字的价值会因为其历史价值而增加。如果是重要历史文献、名人手迹或者珍贵文物,其价值可能会非常高,甚至可能成为千万甚至亿万级别的珍品。然而,如果只是一般的书信、日记或者普通文书,其价值可能相对较低。因此,要准确评估古代同治九年纸上有字的价值,需要进行专业的鉴定和评估。最好咨询专业的古玩、文物鉴定机构或者拍卖行,以获取更准确的估价信息。
应该如何评价光绪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范文澜先生曾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
光绪帝作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颇有作为”的青年皇帝主要表现在他亲政后的十年间(1889-1898)所发生的两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件中作出的积极表现。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二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上“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痛斥顽固派割地求和的可耻行径。经管最后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然而,无论是在战争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签约、准约的时候,光绪帝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使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因而历史对他是无可指责的。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经过深刻的反省后毅然主持维新变法运动,给予维新派有力的支持。在变法过程中,他亲手描绘了近代中国第一副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并全力推进,企望付诸实现。他不愧是这次维新运动的实际决策者和颇有作为的维新元首。光绪帝抬头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低头看民众,主张广开言路。他不仅允许低级官吏进呈变法奏疏,甚至丢开“祖宗成法”的束缚,鼓励绅商士民上疏言事,颇有民主作风,他不愧为一位开明君主。记得当时曾有顽固者阻拦说:如果把这些权利都分给下层民众了,那皇上就没有大权了!光绪帝毅然驳斥了他说:倘若能够救中国于水火,我即使没有了权利那又有什么关系!这话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他具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造成的后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彻底决裂。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在这方面过多的苛责他。这造成了国家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其个人的悲剧。
中书协名誉主席张海的书法作品有收藏价值吗?
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县。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海是以隶书为大功示人的。但是细细研究起来,他的隶书是出于秦隶还是汉隶?出于乙瑛碑?还是出于礼器碑?这些碑帖,在张海的隶书书法里都不沾边,与古法无关。唯一可见的就是他的隶书还算有点儿隶书方扁的结体形态而已。张海的隶书,只是借用了隶书结体的一个空壳,内容与内涵可以说与隶书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站在书法的专业角度来讲,张海与书法家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
张海的书法品质虽然不高,但是他沾着中书协曾任一把手的名气和地位,书法不因艺术品质而值钱,主要是因为“名人”之名而得价格。据说几年前,在北京张海先生一张字就拍过100多万的价格,但是在张海卸任书协主席后,作品随之贬值,跌入谷底,让人大跌眼镜。所以无论从作品的保值增值,还是艺术品位上来讲,现在都是不宜收藏的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张海书法会不会渐渐褪去中书协曾任主席所写的“名人”光环,会不会成为一堆艺术低端品大路货无人问津?这就要看个人的时运的造化了!
中国历朝历代有多少儿皇帝?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当中,因现实需要向异族政权表示屈服的帝王并不在少数,但出于维护面子的考虑,却鲜有向其称臣者,而在向异族君主称臣的同时还称儿的帝王,也就仅有后晋高祖石敬瑭、北汉睿宗刘钧两个人而已。那么,石敬瑭、刘钧为何如此自甘下贱?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石敬瑭出身沙陀族,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自幼便追随晋王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及岳父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李嗣源称帝后,石敬瑭因有拥立之功,加之身为驸马,因此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等到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再因拥立之功获得奖赏,权势比之前更盛。石敬瑭权势的日渐增长,逐渐引起李从珂的猜忌,因此针对前者的削藩计划便顺势而出。
石敬瑭不甘心被罢黜兵权,加之早就想过一把开国皇帝的瘾,因此便以称儿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援助,最终得以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建立起后晋政权,时在天福元年(936年)。正因为石敬瑭得位不正、卖国求荣,并给中原留下数百年的大隐患,所以后世对这位“儿皇帝”深恶痛绝。
虽然石敬瑭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但他的龙椅却坐得并不舒心,那些昔日跟他平起平坐的藩帅们,因为鄙视石敬瑭卖国求荣、自甘下贱的做法,便纷纷举兵反叛。在后晋建立后的6年时间里,先后发生洛阳巡检使张丛宾、天平军节度使范延光、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等人发动的叛乱,给石敬瑭地位合法性带来严重的冲击。
石敬瑭在忙于镇压内乱的同时,来自宗主国契丹的压力也是日甚一日。原来,自从石敬瑭占据中原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便屡次遣使向后晋勒索财富和人口,稍微不顺心便会对石敬瑭大加斥责,甚至是诟骂。在石敬瑭生命的最后两年,契丹因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收容吐谷浑部落难民之事,更是多次遣使责备后晋朝廷。
石敬瑭既不敢得罪契丹,又无法命令刘知远归还吐谷浑部落难民,因此只能在中间“和稀泥”,想通过拖延战略来解决问题,结果遭到契丹更严厉的申斥。内忧外辱的局面让石敬瑭心力交瘁,在龙椅上勉强坐了6年后,最终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忧愤而死,终年51岁。“儿皇帝”石敬瑭对契丹百依百顺,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笑。
刘钧原名刘承钧,出身沙陀族,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侄儿,隐帝刘承祐的堂兄,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次子。跟自己的伯父、父亲和兄长不同,刘钧自幼并不喜欢骑马射箭,反而对读书充满了兴趣,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还写就一笔好书法,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北汉建立后(951年),刘骏被任命为太原尹,并享受储君的待遇。
刘崇在位时,屡次对后周开战,而刘钧也曾奉命进攻晋州、隰州,结果无功而回。高平之战后不久,刘崇因羞惭、愤恨致疾,不久便撒手人寰,刘钧随即登基为帝,时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十一月。刘钧称帝后,继续依附于辽国,并向比他年轻5岁的辽穆宗称儿(“承钧遣人奉表契丹,自称男。述律答之以诏,呼承钧为儿。”见《新五代史·卷七十》),实在是无耻至极。
刘钧称帝后,依然奉行着进军中原、光复后汉的国策。为此,利用宋朝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叛的良机,刘钧与他一起举兵南下,最终却落得惨败而回的结局,时在建隆元年(960年)六月。这次军事冒险失败后,刘钧彻底放弃南侵计划,并进拜贤臣郭无为在宰相,五台山名僧继颙为鸿胪卿,实行休兵养民、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数年的努力后,终于恢复国家的元气。
随着北汉国力的逐渐恢复,自信心膨胀的刘钧开始对辽国变得怠慢起来,在更改年号、处死权臣段常等事务上,都没有向辽国做出申请、解释,由此引起辽穆宗的斥责。刘钧虽然不满于辽穆宗的欺凌,但鉴于北汉国小民贫,外有宋朝的军事压力,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唯唯诺诺。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导致刘钧在抑郁、愤懑中身染重病,最终在开宝元年(968年)病死,终年42岁。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关于【皇帝的书法值多少】和【古代同治九年的纸上有字值多少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