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实践课怎么讲好,有必要去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吗?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书法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模仿多了自然就有感悟和自己的韵味在里边。其实书法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方法,第二个是临帖,本文将详细描述:
学习方法学习书法有三个要求或目标
准确迅捷形美准确这是书法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写出来的字啊一定要让人能看得懂,便于认读。现在有些人就是错误的理解这个问题,认为书法啊写出来的字最好不让一般的人看得懂,以别人不认识为快,这是错误的信念,这不是书法的认识。书法的认识是要我们写出来的字,不管行书楷书,要要让别人一目了然,能够认的准,便于认读。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认识。但是大家说草书呢?草书不认识怎么办,但是我们要说我们写的草书也要准确。凡是懂草书的人,他一看就能认识。没有写过草书的人,我们兼顾不到,就是,对草书能够掌握的人,一看我们写的字比较准确,他就能认读。所以说书法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准确。
第二就是要迅捷。就是我们写出来字来之后,要非常顺畅。点画之间的先后安排非常的合理,以保证准确,同时还要简捷迅速。这就是说书法水平高的人,写的字一定比一般的人要快,就是说既要准确,又要迅捷,这时第二点。
第三个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形美。
书法第一要准确,第二要迅捷简捷,第三个要形美。就是既要写得准,而且又要快,而且还要美。这就是书法的任务。也就是笔顺的任务,我们笔顺的任务就是让他写的准确,简捷,形美。就是要做到这三点,除此以外,书法没有别的任务。
临帖书法学习方法有临摹二法,临侧重于领会笔法和气势;摹侧重于学习间架结构。学习书法以临为主,临帖应该贯穿于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是一生都要坚持的事情,可以这么说,书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临帖的过程。
临帖要有“三心二意”:要细心、有耐心、有恒心;意在笔画结构,意在神韵法度。要临的惟妙惟肖,虽然达不到,仍把重影效果作为最高目标。临帖一定不能抄帖,要放弃自我,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习惯,否则就是抄贴,就是无效的重复劳动。
临帖有三个步骤:认真观察;严格落笔;反复校对。一个基本的要求是读帖时间一定不能少于写字时间,要观察字帖上字的笔画虚实、轻重缓急、形状结构、长短胖瘦、重点中心等,写完之后要反复校对,否则沦为抄帖,是不能提高技能的。
我上课时为了说明学习的“积极主动”,先讲临习方法,然后让学生临习《九成宫》中的“之”十遍。
结果大多数同学的临帖结果象第一行,这就是抄帖,没有放弃自我,自己的缺点和习惯一直重复,更加根深蒂固。临帖要类似第二行那样,通过观察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的改进:
怎样能在写字时间很短的情况下把毛笔字写好?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第一、工具要精良
工具精良,就是说你要选好自己写字的器具,依照自己学习的书体、学习的对象、字体特点以及前辈经验来选购器具。很多人一开始东西都没挑对,急匆匆的就开始写,写了一段时间效果自然不理想,然后打击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十分反对那种故意把工具弄坏、弄差,以此借口来提高书法水平的做法,简直是恶毒至极。好像非得这样,自己才能写好、练好书法一样。
就好像一个人穿衣服,本来有精美新潮的衣服不穿,非得挑那些破烂衣服,难道穿烂衣服才能显示你的美吗?
坏的工具、不精良的工具,只会让你形成坏的书写习惯,不会让你技术有大的进步。
第二、方法要恰当
很多人学习书法,一味求快,你一口吃大胖子试试啊。快什么快,想要快就别学书法,这是个慢功夫,记不得。
当然追求效率是没有错的,我们也反对那些一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的态度,这样的心态是学不好书法的。
然而追求效率的前提,是你要能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没有方法做引导,跑得再快也没有。有了一个争取的方向,走的再慢,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理论要具备
学习书法,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即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譬如怎么学、怎么写,怎么选购工具,都是学问,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一个是向书法高手请教书法经验,另外一个是阅览古代书法论著加以了解,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书友要找好
好的书法朋友,可以帮助你在学习书法漫长的征程中进步。而有些时候,书友之间的一句话,可能就能点醒正在迷茫中的你,让你突然醒悟,那么自然可以帮你省时间。这些都是书友的作用和好处。
书法的线条没有力度?
“书法的线条没有力度,怎么练习呢?”这个问题是说,书法的笔画线条看起来没有力度,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笔画线条是通过运笔,也就笔法表现出来的,自然要通过加强运笔练习,而侧重需要注意的是中锋行笔,其次要把握行笔速度的快与慢,再者要注意笔画的虚实和长短,最后则是通过把握笔力来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一,以中锋行笔为重
书法的力度表现于笔画线条之中,而笔画线条的形成又是通过运笔而产生的,因此,要想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那么就必须从运笔之初就开始加强,纵观古人的书法,无不是笔力强劲,如刀劈斧剁一般,究其原因,笔法的运用是至为关键的。
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想增强笔画的力度,那么就要运用好中锋行笔这一根本大法,中锋行笔就是“常令笔尖在画中行”,古人常用“锤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来形容中锋行笔,中锋的目的是为了使得锋势备全,圆浑遒劲。〈中锋行笔与偏锋(侧锋)行笔的对比〉
清代王澍说:
中锋者,谓运笔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可见在古人看来,中锋行笔是必然应该遵守的运笔根本大法,即使起笔是偏锋入纸,也应该通过调锋的动作换成中锋行笔。
我们既然要增强笔画的力度,那么就要把握好中锋行笔,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画饱满,力透纸背,自然也就有了力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一种笔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中锋也是一样的,在实际的书法实践中,也往往是中锋偏锋交替使用的,如果偏锋使用得当,是能辅助中锋更好地表现笔画进而增强力度的。
二,把握硬行笔速度的快与慢我们知道,写字有快慢之分,笔画的行笔也有快慢之分,在书法中,行笔速度的快慢叫作疾涩,或者迟速。
蔡邕就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蔡邕把书法归结于疾涩,虽然或许有些片面,但是却能看出疾涩对于书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笔画形态塑造和力度表现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篆书,隶书,楷书行笔就比较慢,而行楷,行书则稍快,草书则更快,如行云流水一般!
但又有一种说法是“楷书不可慢,行书不可快”,启功先生也说“楷书要当行书写”,这说明行笔速度的快与慢是一体的,并不是可以分而论之得,而是有快有慢,恰到好处便为妙。
刚接触书法,最容易犯的两个笔病就是行笔过快或者行笔过慢,快便是慌慌张张,草草潦潦,慢则是磨磨蹭蹭,懒懒散散。这样没有快慢之分的行笔,写出来的字自然是没有法度可言的。
要在行笔的过程中把握好运笔的快与慢,就要知道哪些笔画应当快哪些笔画应当慢。〈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行笔疾涩得当,笔力遒劲〉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
“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在实际书写中,考虑到要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就要做到快慢节奏分明。
在写横画时起笔收笔较慢,中间行笔较快,才能把中间的笔画写得刚直有力,不至于拖沓无神,当然这是需要练习的,需要不断增强控笔的能力。
写竖也是如此,起笔顿笔稍慢,中间行笔快速劲健,收笔又慢下来。
在写撇画时,顿笔稍慢,中部保持发力,末端快速撇出。捺也是这样,由快到慢,捺角饱满。〈“永字八法”之“掠”法(短撇)行笔快速,笔力自现〉
而在挑钩,出锋,小点,短撇方面则行笔需要快速,例如“永字八法”中的“侧”(右点)“掠”(撇)“啄”(短撇)都是需要快速行笔的,因为“啄”的笔意就如“啄木鸟啄食虫子一般”,快起快收,一气呵成,绝不滞涩。
而每个字当中都有需行笔快或者慢的笔画,所以快慢结合是增强笔画力度和整个字张力的好办法!
三,善于用笔画的长短虚实表现笔画力度笔画的虚实:书法中的虚实包括了“笔画的虚实”、“结构的虚实”、“章法的虚实”,它包含了轻重,快慢,强弱,缓急,大小等多种成分。笔画的虚实如同音乐的旋律,有强弱,起伏,跌宕之分。
例如我们写一个“人”字,撇相对于捺来说就是虚笔,捺则是实笔,而笔画的力度正是在这一虚一实中得到体现的。
笔画的长短:笔画的长与短是客观存在于书法当中的,我们从笔画的名称上就可以分辨出长短,例如“长横”“短撇”等等。〈笔画长短不一,虚实结合,方能更好地体现笔力〉
一般来说,笔画线条的力度也是由长短笔画交相形成的,因为一般来说,长笔画是实笔,行笔要慢,显得沉着有力,坚实不虚;而短笔画行笔要快,轻盈流动,这样长短笔画构成了虚实交替,阴阳互补,才有可能做到笔法备全,笔力贯通。
好的书法家总是能把笔画的虚实和长短拿捏得当,在一虚一实,一长一短之间笔力便也随之贯穿全字全篇了。
四,把握笔力是增强力度的关键笔力是书法中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美,应该说最重要的就是书法的力度美,其余都是附之而生的。
而力度的产生则在于对笔力的准确把握,一般来说,写字时用力笔力就大,不用力笔力就小,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感觉,这里面蕴含了诸多技法问题。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笔力是增强笔力力度的关键所在。〈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纤劲有力,力度可见一斑〉
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论述笔力的,王僧虔在《答竟陵王书》云:
“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辩其优劣,惟见笔力惊艳耳。”可以笔力历来都是评判书法作品好坏,书法是否具有力度的重要因素。
要增强笔画力度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加强:
(1)心理调节
每当我们拿起笔来,就要做到:“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要把书法当做一种严肃的事情来看待,不可在心理上懒懒散散的,心态上松懈,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就无力了。
王羲之说:“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只有这样下笔,方能坚定,果敢,遒劲,流畅,力度自然也就蕴含其中了。〈王羲之楷书点画精致,笔力充足,力度跃然纸上〉
(2)意念集中
在写字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手中的毛笔当做是一把匕首,而不应该老想着它是柔软的毫毛,我们看柳公权,王献之的书法就像刀子刻出来的一般,其力度美让人赞叹不已。写字时,我们应该把意念集中到一点,然后传达到手中的笔端,倘若在意念上就松松垮垮,那么是写不出饱含力度的字的。
(3)力贯笔端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屈曲真草,皆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这不仅在意志上要求集中一端,而且要在实际的技法中把全身力量集中于笔端,然后才能写出遒劲而挺拔有力的笔画。〈王羲之行书轻重缓急,把握精准,力度之美为历代所重〉
(4)多写大字
为了增强笔画的力度,我们应该多写大字,大字可以锻炼我们的腕力,臂力以及腰部力量,同时还可以锻炼我们纵观全局的视觉能力。
小字练细腻,大字练笔力,只写大字而不能写小字,大字便少了精密和细致,只能写小字而不能写大字,小字就少了气势和力度。
因此,大字小字都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绕行的一步。 若想增强笔画线条力度,那么大字的练习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对于怎样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我做了以上四点总结性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您的关注,欢迎留言评论!
书法由临帖转创作该注意什么呢?
实不相瞒,再出色的书家都经历过由离帖到创作转换的困惑期,此阶段的苦恼主要表现为这几点:一是始终纠结于法帖的基本要求,刻意注重笔法而不敢放胆追求新意;二是章法拘谨而紊乱,大多不知布局的基本规则,行间距错落无致;三是笔墨干湿度难以把握,初创者普遍都表现出相当的饱和度,干枯焦笔式几乎为零;四是题跋用印杂乱且不知所规,甚至不知书写内容与用章之间的依存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初入创作阶段时必然会遇到的烦恼。
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太难,只需注意几点就行了:一是多多拜读名家的成熟作品,尤其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领悟其章法和布局的要领;二是多加关注名家作品的笔法运用,特别是对自已最擅长或最感兴趣的书体要进行自我对比,进而找到自已的不足和有效的捷径;三是要反复对所创作的内容进行演练,尤其要对行间距和字体大小进行演练,力求寻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布局安排;四是逐步熟悉题跋落款和用章的规则,尤其是要熟悉掌握年款时令节气等内容的合理运用,力求不闹笑话。
初入创作,追求作品的完美和高大上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成熟的习书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经过不懈努力才会逐渐走向成熟。如果说谁要实现快速进步的话,那最快捷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多看多学多仿效公认的优秀作品!
关于【书法实践课怎么讲好】和【有必要去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