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五体什么最难,为什么现在学习草书的要比学习楷书的少呢?
草书是书法诸体中最难的,也是最美的一种书体,因而在书法中称“圣”体,有着至高无上的艺术地位,正如王羲之在《草诀百韵歌》开篇所说:“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这句话不但准确地指明了草书的难度和在书法诸体中所处的圣体地位,也从精神层面道出草书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祥瑞和奔腾的龙马精神,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元素。
草书之难从大的方面说一是难在字法,她和篆书一样要重新掌握草字的准确写法,要记牢草字偏旁部首的符号;二是难在笔法,草书的笔法是含纳并提炼了楷、行、隶、篆的笔意而形成最具写意的笔墨语言系统;三是难在用墨浓、淡、干、湿、枯的五色变化,以求“裁万相于一纸”图画感;四是达到书写自然天成的章法美,气韵生动的神采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美!把大真大善大美大慧的艺术和文化表达传递给受众,这是草书章法的追求目标,由此可以说章法是草书的灵魂所在,所以草书要精于字法成于章法。
为什么说草书难,简单地说草书是动态的,而楷、隶、篆是静态的,静态的有形可摹,而动态的说是有形却无形,草书有形就是古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墨迹可循,一味照搬古人的字形创作便是随灯取影,难有自己的个性表情达意。要有古法又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要有自己的草书造形和章法安排能力!楷、行、草这几种艺术形态可谓楷如坐,行如走,草入飞!其难易程度则不言而喻,更何况草书又有古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之分,而狂草是草书中最难驾驭的一种书体。
广义的草书是原始阶段黑陶、彩陶上的刻画,战国时期玉石上草书的偏旁部首,汉简上的草篆,隶书中的草隶均呈现着草书的端倪。
许慎“汉兴有草”说的是狭义的草书。汉朝的书法,起初汉承秦制用篆书,后来篆书衰落,隶书得到蓬勃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以张芝、皇象、索靖、史游为代表的草书群体热研下,成为有楷意为规章楷模,字字独立,笔画波磔明显的成熟字体。
张芝出身官宦世家,当朝太尉屡次召他为官,他却坚辞不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善隶书、行书、尤其是章草《二月八日帖》走向历史的高度,并以今草《冠军帖》名世,是今草的创始者,被尊为一代草圣!为后世留下了一句话,一方池,一个故事,一个群。
一句话:“匆匆不暇草书”。这话出自晋代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下笔必有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 ”就是说:时间紧迫,来不及写草书了。反映出东汉草书发展和成熟时期,草书(章节)成为一种规范字体,决不能草率为之。
一方池:《沙洲都府图经》记载:“张芝墨池,在县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后临习书法之功常用“临池不辍”形容。
一个故事:张芝刻苦学习,严谨创作和勇于艺术进步的精神和成就,使他的名声大振,追慕和收藏者众,以致寸纸不存。可惜真迹在东晋时已十分罕见,永嘉之乱过江时,东晋庾翼把张芝草书十纸丢失,叹息曰:“妙迹永绝"。一个群体:以杜度、崔瑷为先驱,以张芝为代表的西北草书群体。该群体个体人多名显,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影响巨大。齐相杜度善草书,张怀瓘《书断》列其为神品;崔瑗为杜度学生,人称“草贤”;张芝被韦诞赞为:“转经奇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昶为张芝弟,草书亦佳,书类伯英,人称其为"亚圣";索靖,张芝姊孙,晋代书法家,学书于张芝,笔力雄健;卫瓘,书法与索靖齐名,人称“一台二妙"。另外还有韦诞、卫恒、罗晖、赵元嗣等,亦属该流派,就连当时的赵壹也不得不承认:“余君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
东晋末年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儿子王献之《中秋帖》无不与张芝草书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王氏家族对今草的成熟和发展,进而过渡为狂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论张芝草书曾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
有唐一代,书法鼎盛,草书自南朝隨间智永之七世孙传羲献为典型以降,孙过庭一部《书谱》,不仅笔墨逼近王羲之,还在开篇立论:“夫自古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其学术纵论正、草创作精髓而不朽于世。
被唐文宗下诏为“三绝”之一的张旭,他在继承张芝、羲献父子的基础上,把草书推向狂草的至高至美境界,后怀素继承和发展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开拓了草书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从此草书薪火代代相传。五代杨凝式以颠草著称,宋代黄庭坚草书大开大合,长枪大戟般点画中见曲屈、抖动的运笔之法,徽宗赵佶草书方圆兼济,米芾以行书名,部分行书帖中有少量的草书,明代的祝允明、文征明以草书名,徐渭以草率狂颠的草书名,清代的王铎已行草书名,近代的于右任以魏碑笔意,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简洁质朴自成一家,主编《标准草书》,起到了规范草书的作用,成为初学草书的入门课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狂草承怀素镇古烁今而自成一体。
草书为圣体,尤其是狂草,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以其书写过程最为自由浪漫,最能情动于衷而体现于外,一览无余地物化宇宙千奇百幻;展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中国书法几千年,篆、隶、楷、行大师数不胜数,而狂草大家则少得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是狂草要达到的至高境界太难了,真可谓狂草之难,难于上青天!
“草圣最为难”乃千古所传,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草书,尤是狂草的创作,是在理性与感性交织下的一种无我和忘我的激情演绎,也是书人艺术与才华心灵的直白表达,用一枝笔,一笔墨,一张纸,一瞬间,一笔书,写出最具诗意的浪漫美、音乐的节奏美、建筑的造型美,是一幅把大自然“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超现实的大写意,至美至妍地表现出丰厚的文化意味,深蕴着中国文化内涵和哲学精神,并成为最凝练,最典型的物化形态,内质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哲学之理和炽热的生命情愫。
一条线就是含纳篆、隶、楷、行笔意的草书笔墨语言系统。“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孙过庭《书谱》),因此楷书的功底一定要扎实,然后也要有篆、隶、行书的功夫融合而成草书的点画线型、线质、线律多姿多彩的笔墨语言。
一笔墨就是墨分五色,浓、淡、枯、湿、干,极尽变化地展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黑、白,风、雨、雷、电,阴、晴、圆、缺的宇宙转换之道。
一笔书如孙过庭《书谱》“一点乃一字之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呈现大真大善大美大慧大气磅礴,龙腾虎骧,天人合一的宇宙万象,让诗书合壁的草书“法度”在“抒情”中饱含极为丰富的创作思想内核和审美情趣,感染和传递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力量!
上述这些大草笔法要素的基夲特征都是形而上的,是人们用肉眼能捕获和感知到的,而心法却是书者内心世界长期学习和积累而成的心胸修养,这种修养,不仅要读书习帖,还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字外功。墨迹乃心迹,心迹乃心法也,是形而下的。因此达此境界不仅需要有娴熟的书写技法,更需要书者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文化学养。这就是习草须走正道,要长期以古圣贤碑帖经典为师,融古圣贤的致学精神和丰富的笔法、墨法、心法于一身,从入帖到出帖,一份书品一份人品,要习好草首先要做好人走正道,方可取他神为我神,进入草书仙境!
涉狂草要守住“三线”不逾规。
小草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而行列井然,章法分明,有古草(楚、汉简)、章草、今草;大草是以上字之末和下字之首牵絲映带,偶有不连则笔断意连。今草分小草、大草。古人表现在草书章法上不同的是有行无列和无行无列两种形态,我把有行无列的草书谓之大草,无行无列的草书谓之狂草,因为狂草是大到极致的笔墨语言和文化意识形态,这种章法形式呈现出的是大自然无彩缤纷的图画美,把汉字的书写最大程度地艺术化,同时也增加了汉字的识读难度,因此在狂草的创作和表现中要坚守不逾三条高压线制约。
这三条高压线一是:规范性。张旭首开狂草先河,因他常喝酒大醉而满长安街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所以又有张颠的“雅称",他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很规范,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书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待的很清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杜甫说他:“挥毫落笔如云烟”,却不越书道法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看怪不怪。明项穆《书法雅言》评张旭书法:“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规矩。”历代书论对张旭于好评而无非议,当今人们将张旭冠以书神之名。
二是可识性。草书成熟期从汉代至今,代代草书圣手为我们留下了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和草字。
大草对应的是小草,每个草字都有一种或几种草法,而且有的草字和另一个草字非常相像,稍不注意就会写错,所以无论哪一个草字在迅疾地书写中,都要字字精准,否则"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一字之谬便会满篇皆失!
李白在他的《草书歌行》中这样描写怀素写狂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身向壁不停手,一行大字状如斗;惶惶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其字也草法娴熟,技惊四座。但是无论怎样惊世骇俗,仍然是完整而艺术化的汉字生命体,且字字可识,至少是草书专业人士可识读。
三是大众性。草书自古以来生命力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临事从宜的简约书写,为人们生活生产和国家安全战事需要,提到了省时省力的便捷作用而走到今天。如今由于电脑的键盘代替了书写,使草书成为一种纯艺术。唐宋八大家领军人物韩愈对张旭狂草称赞不已:“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鬼神,不可端倪。”他把狂草艺术与人的精神,不惜笔墨透析的淋漓尽致。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怀素到后来得到认可,史称‘顛张醉素’)等大家,均有褒贬,唯对张旭赞叹不已,没有微词,这次书史上绝无仅有的!张旭狂草的规范性,可识性,大众性为狂草划定了一个形神标准,这三个高压红线,如同三根立柱,构建了狂草的艺术殿堂!我们今人依此“三性”才能进得去!就是说我们今人的狂草要得到大众的认可,首先要得到专家和人民大众中有识之士的认可。
狂草是冰上的芭蕾舞,音乐的交响曲,皇冠上的舍利子;狂草具有诗的浪漫,建筑的造型结构,绘画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恢宏、博大、开放、图腾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精神;把书者的真情实感和抒情达意表露无余,可谓狂草书之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大草口诀歌》载:“大草驰骋书坛,公认至美至妍;千载振奇穷奥,真正飞龙在天”,反映和体现出狂草是时代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书体。
我们有幸站在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个历史起点上,欣逢书法到了拿作品艺术水准说话,把中国文化艺术推向世界的机遇面前,因此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书人,要不懈努力,用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打造无愧于时代的草书作品!
草书难,狂草更难!从书体上说,写草书要从楷、行、隶、篆入手作为基本功,缺一不可。若有所缺,草书的笔墨系统语言就缺少一种书法基因。
有了篆、隶、楷、行的基夲功,驾驭好草书的笔墨语言系统书写规则,在章法上选择和追求满天花雨,落叶纷披,满纸缤纷的无行无列,上下摇曳,左右穿插的书写和表现形式,并坚守每行的中轴暗线不倾不斜,留天存地,力求根植传统又别出新意。因为古人在大草笔法天地给今人没有留下太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因之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在章法和墨法上有所突破。
书法的各种基因和要素全了,再向草书进军,由小草向大草、狂草渐次过渡而不逾“三条高压线”,还要注重在临、选(碑)帖习书中的取法高度,习书取上法化为己有而成气息高古之作。其实这些也并非“难于上青天”。因为这是个艺术爱好问题,也就是说爱好是通向书艺的一把钥匙,而习书要豋顶书艺之巅一一狂草,最难不是笔法而是心法。因为笔法成势,心法成象。
只有得笔法而合心象才能尽其性情抒情达意,笔纳宇宙万千气象,墨吐自然万紫千红。
这个心法就是要在日常生产实践和生存生活之道中多读书勤习练,修心养性,做一个有文化和道德修养,平添至情至性的性情和性灵,才能登顶狂草的艺术殿堂,除此没有捷径。
张旭和李白、贺知章等喜酒文人雅士相友善,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他的《古诗四帖》《断千字文》狂草质感,融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我作为一介草民,经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极其贪乏和改革开放,经济逐步繁荣发展时代。几十年如一日,自觉于基层乡镇企业和农村文化生活,青年放弃从军入伍以及省、镇政府机关文案工作的举荐,甘于清贫,不以物累,酷爱书法,明知学篆、隶、楷、行修心养性而习草杀身,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因为我深知任何书艺进入顶点,便入窘途,唯草书与时俱进,永无止境!她是书法的一棵常青树!广阔的乡村田园,大自然的无限生机,能滋养笔端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形成了创作时一墨一水,不叠一纸,濡墨挥毫,大小轻重,左右摇曳,提按顿挫,穿插避让,浓淡枯湿自由生发;方圆兼施,动静结合,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刚柔相济,阴阳互生……;心无挂碍,物我两忘地表现形式,力求作品中一点涵咏八方,点点各异,而异质同妍;一画一波三折,列阵布云,视通万里;一字精极八荒,阴阳互生,仪态天成;一笔方圆藏露,穷极变化,无可端倪;一词一组,牵絲映带,笔断意连;一行一线,扶老携幼,摇曳顾盼;一水一墨,五色俱现,浑然天成;一动如狂草风骤雨,九天瀑布;一静若山安五岳,峰恋叠嶂;一律如黄河之水,长江之涛,荡气回肠,摄人心魄;一意孤行乾坤,意广象圆;一开乃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一合则众志成城,笔短意长;一幅一气呵成,气韵生动,骨力千均,气贯长虹;把中华民族的国学、哲学、儒、释、道、易的文化核心体现在一笔书写的狂草之中。
狂草书体,其难者,五体笔意,翰动意生,如诗之境,妙笔天成,而不可信手涂鸦,聚墨成形,流以俗态;如画之美,气象万千,千回百折,而不失大道从简之理;如歌之律,节奏跌宕,起伏动静,而不失天籁之音;笔走龙蛇,浓淡以为相,驰豪逸兔,顾盼和谐以成姿;墨舞乾坤,湿枯以为色;点画世界,阴阳相克相生以妙趣。
草法精熟,章法成胸,心法超凡,思虑深彻有余,欲书而不可失其闲;其险者,恣肆汪洋,明礁暗滩,使转中见鬼斧神工,放浪形骸,帆转船行之流畅风情万种,灵台波澜,睿发之际而不可失其流;风情万种,灵台波澜,睿发之际而不可失其流。雄健如巨刃摩天,雄浑如大海奔涛,沉着如九州之鼎,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崎绝如鲸波蜃气。庄严则宗庙巍殿,清气会堂;高大则泰山屹立,珠峰屋脊;高华则星海河汉,朗月星繁;野逸则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圆畅则飞流瀑布,行云流水;俊美则冰上芭蕾,天上嫦娥;变幻则风雷雨电,沧海桑田;一纸之中须集众长,合而为一,万象兴会,超神入画,堪称全美,若易牙(春秋时齐人,善调味)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所以草为圣体,古今难之,千难万险理性掌控不逾规,感性发挥“致广大尽精微”,性发于草,情寄于境,笔随心生,心随气行,不知手中有笔,不知笔下有纸,物我两忘,笔墨翻飞,仙风道骨,天人合一而自然天成,无我而又忘我(与众生同体是忘我)浑融万象,尽享心手双畅,笔豪翻转腾挪,使转自如,超凡神逸的书写妙境!
上述这些并非故弄虚玄,因为衡量一幅较为理想的狂草书作,最终要用“形质”和“神采”这两个标准来判断。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形质的基准是心手双畅,而心手合一的感触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也是世界之最珍贵的。那么何为“神采?”神采是“智者之渊。”而一幅狂草所呈现出的博大智慧之渊究竟是什么呢?我借用“风象神学”的比喻,从狂草点画和篇章涵咏以及篇幅节奏的意象,表述了以上所触及的狂草神采体会,想象还不够丰富,和李白《草书歌行》中描写怀素笔法意象:“笔锋杀尽中山兔,墨池飞出百溟鱼”的比喻,还相差甚远,可见狂草几千年文化内含的深远和博大所表达的深隧意境,是何等的超凡入迈,令人纸醉金迷和心驰神往!!!
今人刘根权在《论草书之发展》一文开篇中引用于右任:“吾国习俗,文之善者曰文豪,草之善者曰草圣。”还引用今人刘锡山在《论草书》中说:“草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皇冠。狂草则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谁攻下了草书,谁就登上了中国书坛的巅峰,谁就是大师,谁就是一代宗匠”,我以为此言不为过也。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而草书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掌握和运用好草书,让草书笔走龙蛇的时代精神激励我们与时代同行。(以下是本人几幅习作,敬请各位同道支持指正)
什么才是书法的学习正确方式?
什么才是书法学习的正确方式?
我是从小受乡贤们的引导热爱并学习书画,每天总会抽时间摸一下笔,算来也有五十多年了。
我个人认为学习中国书法,必须从真书开始,把每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烂熟于心,还要抽大量的时间去临摹古人的字帖,揣摩古人的运笔、运腕、用墨、布局、章法,更关键的是弄懂书写内容。
其次是提高文学修养,多读好书,以备书写到高级阶段,才能自然流露出的书卷气,也叫文气。
我试着也给书法总结了五个w:一是入古;向传统学习。二是见功;笔画线条要想有力度,非多年练习才可得。三是修辞;学好中文,这是区别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分水岭。四是中和;唯有中和才能上品位。五是个性;综合修养推升风格,也就是收藏家们说的辩识度。
就简单的提示这几点吧。欢迎商榷!
感觉书法太混乱了?
无论是书画爱好者还是书画家,都要思考这一年学到什么,进步多少,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最近有人总结当代书画家现状,浓缩成8句话,言辞犀利但又没毛病,被刷屏,看看是哪8句话让奋斗在书画圈的书画家们,感到惭愧。
1
满纸唐诗宋词,自己却没文化
文化是书法的根,很多人今天来个“上善若水”“博雅达观”明天再写个“开卷有益”“真水无香”。书法写得是遒劲刚健,但是书家们知道这些词的出处、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现实意义么?
2
遍地都是“书法家”,却找不到自己的家
“书法家”这三个字,不仅代表了会写毛笔字,真正的称之为家的书法大师,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境界。而不是整天嚷嚷我是学王羲之、苏东坡、米芾、赵之谦的,却完全没有自己的风格。
3
满街都是书协会员,却少有经典佳作
中国现在有数万计的书协会员,你说你对书法有多么高深的领悟,为啥不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呢?很多书法家,让他们写字,那是挽襟提笔、跃跃欲试,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但问问大家:写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理论文章,谁敢站出来?
4
到处都是江湖大师,却撑不起一个家
会写几个毛笔字,今儿找各大媒体做宣传,明儿东拼西凑出本书,还非把一些书法名人拉上,事先也不跟人家商量商量?喜欢书法无可厚非,但必须理智,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有几下子三脚猫功夫。这些钱省下来,给家里老婆孩子、父母置办点东西,自己多买点文房用品下下功夫临临帖多好,您非要“扶贫”,你说谁有啥办法?瞎子都能气冒眼珠子。
5
天天都是创作出新,可就是不临帖
有些吃老底的书法家,守着二三十年前的底子不再前行,倚老卖老,尤其是那些江湖大师们,每天绞尽脑汁创作、出新,美其名曰:符合新时代的书法、道家、禅学、武术学、厚黑学…创新一定是在嚼透古典以后才能谈的事儿,传统都不会,创啥新哪?走还没学怎么地道呢,就要玩马拉松了。不管是什么真假书法家,还是少叫唤、多临临帖吧。
6
人人都是书法家,书法学者却一个不见
书法写得不错的在民间确实不少,可在当今地方书协里真正写的好的却极少见。心态不对,整天忙着和一些书法大佬拉关系入展,入展了、获奖了就开始四处奔走,真正留给自己研习书法的时间根本没有。这种状态如果真出了大师才真正奇怪!真正的大家首先是学者!
你认为学习草书是否一定要有楷书的基础呢?
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載体,而书法又是文字的最高级表现方式,因此,学好书法刞成为民族文化传人的必要素质。
要想学好书法,就一定要学习文字发展史,不了解文字发展史的人学书法就成了盲人摸象,不知所以。
中华文字最早的书体是用骨文,商周甲骨文演变成大篆,然后由大篆统一为秦小篆,
自汉以来,文字才正式称为《汉字》,此时隶书是汉字正书,(出土文物证明春秋时代己有隶书)隶书旳快写,民间称为草隶,
由隶变为草,是最早的汉字草写,其点划,用笔都继承了隶书的书写方法和隶书的情趣特证,其时有崔瑗,索靖,皇象等草书大家,草书己成熟,有《出师頌》《月仪帖》巜急就章》传世,供后人传习。
汉张芝,魏钟繇,昰汉字发展的高峰期,张芝创今草,是汉字真正的草圣,到此时,草书己規范,定型。以前的草书改称巜章草》。
汉末,钟繇立揩則,所书《宣示表》仍然留着隶书用笔痕迹,外此,揩书替代了隶书,成为汉字巜正书》。
由此可见,草书与揩书并没有一点建带关系,甚至连点划,用笔都没有任何瓜葛。
那么好了!为什么学草书要学习揩书为基础呢?现在看来,字了揩书的人再习草书,其字必俗!原因即在用笔方法错误,不合古法,古法即魏晋之法,所以才有了书法不入晋风格,聊徒成下品的说法。
要想学草书,还是向传统回归,向魏晋回归,尊古法,创新风,是正道,是王道。
关于【书法五体什么最难】和【为什么现在学习草书的要比学习楷书的少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