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师怎么写书法,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
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呢?其实,不仅是书法如此,文学也如此。我想,这大概可以用古人说的一句话来解答,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你如果制定了一个高目标,最后只达到了中目标;如果制定一个中目标,最后可能只达到了低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只追求一个低目标,那到最后恐怕一无所得。真是这样的,我们且先来看看文学怎样崇古吧。
先不说中文系学生人人都有一门必修课一一《古代文学》,就是一般爱好文学、写作的人,我想,如果选择读书书目,也会先从古典经典著作读起吧,为什么呢?从《诗经》、《史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试问不读这些,难道你直接就读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钟书、张爱玲、余秋雨、贾平凹、莫言、史铁生、金庸、古龙、梁羽生、白先勇、周国平、林清玄……你再问问当现当代的这些名人作家,他们哪个不曾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古籍中沉沉浮浮,哪个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好吧,扯远了,接着还是回到我们的书法话题,学书法当然也要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拜古人为师。从前慢,古代,车马慢,生活节奏慢,真正闲雅,书法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审美和品位。一本碑帖一种风格,或俊逸灵动,或深沉厚重,或拙朴天真,或静穆敦厚,或丰润饱满,或瘦硬挺拔,或宽博雄浑,或刚健雄强,或柔婉秀逸,或俊美潇洒,或端庄清雅,或沉着爽利,或老辣苍劲,或醇和超脱,或险劲狂野,或怪奇激厉……总之,古色古香,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
从前慢,从前的古人很风雅,从前的书法、文学都古雅,向古人学习,深度学习,吸取足够的养份,扎根传统,如此我们才会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成长,有所修为。
古人书法作品是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
您这问题实际是在想了解古人刻碑工艺的问题。
聊这话题之前,先说说“一笔一画都那么真实”这问题吧。在碑刻里,工匠的“误解”和锤凿刻制的因素是一定存在的,所以无论多么优秀的刻制工匠,多么真实地反映了书写原貌,都会和纸上墨迹有所差异。看下面的王羲之寒切帖的帖和碑,原帖的一些墨色、飞白等还是没法全部反映出来。书法家启功先生有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说法,说明碑和帖之间的差异,所以迄今,碑学、帖学也是书法学习的两大类别,笔法、字法、章法都有不同之处。
“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首先是把要刻的字上石,然后由工匠凿刻制成。上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书写者直接在要刻碑面上书写,一般用红色朱砂,所以称为“书丹”,下图就是书丹之后没有刻的碑;另一种是摹勒上石,是将文字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以颜料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然后覆于备刻的碑面上,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砑磨,使双勾颜料粘于面上,据此刻制。摹勒上石的好处是可以把书家的墨迹保留下来,但摹勒誊写的过程因为制作者的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影响。
古代刻制碑的石工,是和画工、泥瓦匠等一样,是具有传技学艺的工匠。有很多是家族祖辈以此为生,所以,技艺精湛,可以很好地再现书写者的字迹甚至神韵。
但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的碑刻制作,是有差异的。在官宦文人士大夫阶层,不仅聚集了当时社会优秀的书写者,也一样聚集了优秀的石匠,所以,这些碑刻一般是“制作精良”。碑刻内容里不仅有书写者,也有镌刻者落名。我们学习临摹的碑刻,很多出于此。如我们学习《集字圣教序》,怀仁集字,由“诸葛神力勒石”。历史有过类似的记录,为求精良,大书法家书丹之后和石匠一起刻制,甚至自己动手镌刻。
一些民间刻碑,差异就很大了。黄惇先生针对北魏墓志碑刻这样说道:“拙劣的刻工,由于工艺不佳,用刀不稳,乃至目不识丁,所以所刻作品往往完全出于熟练工匠达不到的'奇怪’……”。从现在的碑拓片上也见过这样的现象:书丹者写错字后,在原字上更改,没有抹去错误的朱迹,不想镌刻者把正确的、错误的一并全刻了出来。下图是北魏墓志,其中的“金、䧡”中间的竖画都被截短,这些都说明了碑刻之间的差异。
为何古人的书法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错别字?
其原因:习惯性个性化的发展结果。先象形书写,而后书韵书写,再后书法书写,再再发展到书意书写,今后又向何处发展呢?在这漫长的书写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同的书写现象,是正常的,经不起大浪淘沙的,就废除掉,把精华法则规律留给人间和社会,让中华文字书法造福下一代,代代相传下去!
一些古代书法家的书写速度远比今天的书法家快?
个人认为,书写的快慢,会影响到书写时的状态,以及书法的节奏,但是,快慢,与书法水平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关系。
书法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尽管这个体系在不同的时代,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和差异,但中国书法的审美要素,大体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衡量书法水平高低与否,要看它的取法,路子是不是正,是否有对于传统的继承,是否有出处;作品自身的风格特色是否明显;还要看一篇作品的章法、墨法、字法,是否准确而高明;以及线条的质量高低,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
古时的书法家,写字很快的,草书,属一类。尤其是几位写狂草的书法家,其运笔速度会比一般书家快得多,比如张旭、怀素,以颠张醉素著称,每每酒醉后作书。杜甫《饮中八仙歌》赞:“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见其快意挥洒的状态。
这种快速的书写,呈现在纸面上,线条的纵横恣肆,洋洋洒洒,使作品神采飞扬,精彩夺目,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草书是受书写速度影响较大的书体。而其他的书体,篆书,楷书,隶书,书写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书家平时的习惯。写字的快慢,与作品的质量,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并不是说写得快,就写得好,或者说写得慢,就写得好的说法。快慢与高低两者之间,没法直接划等号。
从欣赏的角度看,我们看到的是书家写完的成品。最后呈现出来的状态,才是评价其水平高低的尺度。你写得快,或者写得慢,不是影响写得好与坏的标准。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我们的国粹,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智慧。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写字,它也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透过书法,我们可以看到黑白、轻重、大小、浓淡、干湿等方面的对比,高明的书法家在作品中,通过制造一个个矛盾,又化解一个个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既相融又富有变化,才诞生了一篇篇传世经典之作,并成为我们书法宝库里耀眼的明珠。
关于【古代大师怎么写书法】和【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