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属于书法的品质,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现在一些书法家拿着别人看不懂的字号称“丑书”,真是让人汗颜!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雅俗共赏”。证据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懂书法的人看着很好看,懂书法的人也感觉喜欢,有高深造诣书法家会爱不释手,这就是所谓“雅俗共赏”。
兰亭序冯承素本
那王羲之又是怎样的表现“雅俗共赏”的?其“雅俗共赏”方法、标准又是什么?以及对书法艺术产生的什么影响?且待我道来。
“雅俗共赏”,顾名思义是指:有有学问、知识的雅士和没文化、没学问的俗人在欣赏书法艺术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故而称之。谁的作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满足不同人之需要?而且都为之叫好?达到如此高境界?众口难调在当今已不存在。其他的书法艺术我不知道,但在书法方面中我只知道一人,那就是称作书圣的王羲之先生。从一千多年以前到今天还这么“火”,令人惊讶,站在流行的角度,王羲之的书法应当是流行中的流行,从古代一直流行到今天。是什么原因使他达到这么高的书法艺术境界?笔者认为,是“雅俗共赏”。原因有三:好看、层次和永恒,缺一不可。一、好看。最好的书法是好看的,“雅俗共赏”的。书法是视觉艺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好看。就如同一首歌曲,首先要有好的旋律,要好听,只有好看、好听了才有可能被欣赏、被传颂。就如在看电视首先是感觉,不好听、不好看立即换台,根本不会去考虑后边的内容如何。由此证明,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靠的就是印象、感觉,只要印象好、感觉好就可往下进行,这也许就是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就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
《中秋帖》王献之
如:在生活中,父母判定儿子学习的好坏就是看他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硬性指标,不需要其他理由。再看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好看,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从晋朝到今天,其影响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大书家都不能相比的。这种永久性的磁性、张力、和穿透力,深深地打动着各朝各代、各个层次的人们的心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青睐。而随着年代的久远,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王羲之的热度有增无减,而且还在不断地升高。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使王羲之的魅力无穷?
《伯远帖》一千多年来风采依旧?是各朝各代达观贵人的推崇?还是黎民百姓的酷爱?以我看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关键就是“好看”。就像糖一样,谁吃都是甜的;像肉一样,谁吃都是香的。
二、层次。最好的书法是有层次的,是分里层与外层的。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就是层次,热闹就是表层,门道就是内层。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也不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如老百姓看王羲之的书法看到的是表层,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像绿叶丛中一点红,是一亮点,吸引着眼球,凭的就是直觉感受。而学者和书家看着也好看,不过又多了一层是往里看,他不仅仅看到了外层,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内层,看到了它的内涵。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辽宁省博
学者和书家常去欣赏王羲之书法形成的原因、风格的特点、书写的技巧等等,常被书法的精彩所感动。就像那好吃的糖,使用者只管使用,知道甜、好吃就行;研究者就不同了,不但知道甜、好吃,还要知道它为什么甜?为什么好吃?知道糖的分子结构等等。因此,在书家的眼里,王羲之的书法,添之一点则多余,去之一点则不足,其造型达到如此的严密,其意境达到如此的深度、广度,不得不使人感到惊奇、佩服。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表里统一、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三、永恒。 最好的书法是永恒的,是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她像太阳一样永远地闪烁着光芒。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从晋朝以来一直照耀着书坛,同时也造就了很多书法大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王献之、米芾、赵松雪、董其昌、王铎、梁同书、白蕉等等都出于王羲之的门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大地丰富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亮点。《自叙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的书法是永恒的,他的永恒是唐代皇帝李世民的慧眼,发现了王羲之的伟大,举国上下收集王羲之的字,集成《圣教序》留在了世间,故李世民也是伯乐,为王羲之书法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对王羲之书法的酷爱,把唯一的真迹《兰亭序》殉葬。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摹本,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王羲之书法的地位,反而大大增加了神秘性,可爱性。黄州寒食帖
从以上的例子看出,美就是美的,谁看都是美的。不美的,自己怎么说,那也不美。有一天我们单位的老领导突然问我:“xxx的招牌是xx写的?”(是一位有名的现代书家)我说:“是啊”。“那写的算什么啊?”他很认真并带者不可思意地语调说。弄的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弄的我也真的不好解释。
老百姓到底欣赏什么呢?标准是什么?反正不欣赏。带者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一位书家谈论及这个问题,我问:“如果书法评选像歌手大奖赛一样让群众参加,是否就会公平一些?”他说:“不行,他们懂什么。”我没有往下说,我想站在书家的角度,老百姓是不懂书法的,因为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有道理。蔡襄《脚气帖》
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说,作品发表就是让人看的,也没有说不让老百姓看哪,老百姓看了也有发言权,可说好也可说坏,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审美观。对食品来说:好吃、不好吃,对事物来说: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我在想,写字是要给谁看的?
王铎《枯兰复花图跋帖》,行草书,1649年作。苏州博物馆藏
这很关键,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自己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行家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大家看的,这就为不同的欣赏者提供了的对象。不过一旦发表就属于大众的,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只要是真诚的,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层次的不同,此时作者一定要表现出大度和宽容,能听进去好听的,但更能接受不好听的,或许正是这不好听的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沈尹默行书题跋《鲜于枢草书石鼓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都说好那?这怎么解释?通过写这篇文章,我才找出答案。真正的美,谁看都是美的。再者,做为一个书家,要从王羲之的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怎么才能适应广大欣赏者的需要,达到“雅俗共赏”之高度。尉天池作品
如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虫叮木?
在古人的书法理论中,经常会有“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虫叮木”等等形象化的阐述,还有各种各样类似的阐述诸如“千里阵云”、“万岁枯藤”也是耳熟能详。
那么我们在面对这些具有非常主观想象意味的形象化描述时,如何尽可能地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呢?
如果“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用以比喻笔画的形态,那“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虫叮木”则用以比喻笔画的肌理我们知道,中国人无论对人、对物的审美评价,都是由外及里地深刻研判,譬如对人的外貌有非常玄奥的相面术,对人的内在性情、志向、品格等等更是要求甚高。再譬如国人崇玉,把玉质与人品联系起来,所谓玉有六德,温润细结凝腻对应人品的仁义礼智信勇。
书法也是一样,仅仅有“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的笔画外形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气质!即笔画的质地,因为它是平面的,也可叫“肌理”。
从这几个形象的比喻可以看出,这些肌理都是自然形成,绝无人为造作,也就是说,尽管书法线条的形态完全由书写者控制,是做作的;那书法笔画的肌理感,无论如何应该出于自然天成,这样才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中道思想。
从审美角度看,我们的本土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就专门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道和理;明代大书法家傅山也有类似的论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并以此审美论点影响了中国书学几千年。
书法,无论古今,一直是饱学之士的爱好,充满文人趣味和朴拙的审美价值观。他们在作书时,追求“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虫叮木”等笔画自然古拙的肌理感,其实是在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天人合一的艺术之最高境界,也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总结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是什么因素让中国书法渊源流长让大家认可?
谢谢头条的邀请。我来说说我的看法,什么因素让中国书法渊源流长让大家认可,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文化精神的寄托。大家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精神灵魂,而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某种字体为表现形式,通过线条的曲直变化表达意境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二书法的美感让书法经久不衰。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都有大量的名家书法传世,这些作品能给人以美感,也符合了人们对审美的需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楷书四大家中,唐朝三大家楷书都工整严谨,和大唐的庄严气象是分不开的,到了赵孟頫这里,虽然也是楷书,但是笔法变得圆润,也和当时的审美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三书法的平等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里,要说最公平的,我觉得莫过于书法和绘画,上到帝王将相,下到乞丐和尚,只要能写得一手好字,等能成为传世佳作,书法精品。比如宋徽宗赵佶,没有因为他是皇帝刻意抬高他的书法;比如唐朝和尚怀素,没有因为他是和尚贬低他的书法。这也成为了历代书家不懈努力的动力。
第四书法能修身养性。写字的时候,能让人放松,书法艺术能让人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使人内心变得平静,修养身心。这也是书法能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
书法和绘画有什么区别?
书画是对中国艺术的通称,里面包含的不仅仅只有书法和绘画,还包括篆刻和画面题诗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画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画完要题诗落款、钤印,最后一般情况下还要装裱。
其中主要包括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
书法:故名思义,主要指的是以毛笔为主,蘸墨水在纸张或其它材料上书写,书法的核心是线条的质量,好的书法线条优美,韵味浓郁,但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书法由象形文字构成,基本是画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书画同源。
绘画: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东方的中国画体系,一个是西方的油画体系。
1、东方体系:
中国画讲究神韵,也就是画家的主管感受,“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
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要求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南朝谢赫总结的“六法”
何为六法?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2、西方体系:
西方的油画体系讲究场景再现和理性表达。注重形体的表达和高效率的作画方法。就是说画的很像。
后期的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和印象派创始人莫奈加强了作画的主管感受,注重画家的第一感受,用光和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是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古典的趣味注重写实,就是要画的像,追求庄严、静穆高雅、和谐的古典意蕴,以及强调自由、人文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时代的油画绘画艺术达到了顶峰。
西方传统绘画是强调描述和叙述,长期以来,画家们通过表现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描绘故事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
绘画有分为文人画和行画,我们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关于【什么属于书法的品质】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