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墨竹怎么写好看,不写生怎样表现生活时代面貌呢?
首先我必须要说:绘画是形象思维哲学是逻辑思维,好像绘画与哲学扯不上边?
我们先从选择的下面三幅画开始讲起。
第一幅:李苦禅先生画的水墨螃蟹图。画中首先看到的是三只栩栩如生的螃蟹趣志的喜戏场景。
中国的花鸟画家经过长期的欢察生活加写生的知识积累,画好一只螃蟹可以吃一辈子。这中间说明一个问题,长期的观察生活并非每一次必须写生不可。在这一幅画中表达的是画家对生活的热爱而产生把螃蟹横行爬行有趣的姿态用水墨画的水墨交融技法跃然于纸上。这幅画传达给我们每一个看客的是:平凡的生活也会很美的这么一个美好的视觉享受的理念。
这这幅画属于小品,画家绘这幅画的目的是说明我们人除了工作生活以外还必须要拥有诗和远方的浪漫情怀!这幅画中我看不出有一点哲学的元素。
第二幅:油画家陈逸飞先生画的古装仕女图。
陈逸飞先生是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人物画和风景画大都能带给我们重燃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热爱。
这幅古装仕女图以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加上一点中国的古典经典服饰搭配制造了经典的中国古典之美而名扬中外。
这幅呈黑色的背景衬托出三位沉静温婉的气质的手持乐器的美女,身着亚光丝绸长裙,色彩艳丽而高雅。三位仕女似身处士大夫文人组织的一个高雅场所现场演奏国乐的场景。
看过这一幅充满美感而华丽惊艳的画,首先传达给我们一个高古似花似玉般美丽动人的三位着豪华靓装的美女以其含蓄内敛的气质迷倒了我们。这一幅几近完美的绘画手法打动了我们差不多每一位观赏者。
我想陈逸飞先生当初在画三位女性的时候会选择先画三位不同的女性为素材。西方人物创绘画创作的前期离不开先从画模特儿开始。而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则提倡形似和似以不似之间。在这张画中有哲学元素吗?
第三幅:李苦祥先生画的墨竹。
自宋元明清以来画竹者之众。自古竹子象征高洁、傲立于寒冬而不倒的钢直自傲的性格而获得众多士大夫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和追捧。
绘中国画自古提倡以观察为主观其形而写其神。以达到神形兼备者为上品。如果说这幅墨竹里有无哲学思想或者元素,我想是没有。如果这幅画的题跋里有意指人文气节之类的话,那这幅画大概就是传达作者的一种政治情怀吧!
据说北宋时期的范宽的山水画是由观察到写生的过程。再加上形象思维的强大的想象能力把他的传世作品推上纪念碑式的构图再加上严谨细致的繁瑣刻划达到中国山水画作的顶级水平。
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以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为主拌以扎实的绘画技法达到颠锋的水平是勿用置疑的。
如何表现生活和时代面貌需要分开来谈。通常绘画分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题材。通俗点讲就是艺术所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每天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和事。
画人物画的可以通过背景,人物身着的服饰穿戴表现出时代的气息。现代人画古代人肯定画不出古代人该有的精气神来,因为时代不同,你没有经历过过去的生活。没有过去的经历自然画不好过去的人物。我们就拿范曾先生的人物画与清末人物画家任伯年先生的人物画作比较就会一目了然了。
一个艺术家想要表达一种情感一种人文景观。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铬印。最简单的就是把现在拍摄的照片与40年前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不同时代的照片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景观一定是会完全不同的感觉。不管是人物或者是景观或者是城市建筑都会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可复制不可逆转。
如何通过花鸟画画出如今的时代面貌?比如画太平盛世的花鸟画可以通过欢快的鸟语花香和亮丽的颜色表达一种欢乐的气氛。
形容字画的专业术语?
◆无声诗
无声诗,指画。古人以画虽不能吟,但有诗意,故称为无声诗能吟,但有诗意,故称为无声诗。
◆书画同源
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何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南北宗
中国山水画一种理论学说。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作品 分别以“青绿”和“水墨”两种山水风格的始祖,以此奠定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董其昌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工笔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写意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小景
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
◆小品
亦名“宋人小品”。中国画术语。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行于宋代,徽宗赵佶建成龙德宫,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一说这是屏风上的饰图,有方有圆,每屏嵌十多幅。圆型的常用纨扇嵌入。一说乃壁画的粉本,虽小也不轻心率意。南朝宋宗炳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也正如唐代王维所说“咫尸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亦有人说是灯片和窗纱上用的饰图。“宋人小品”画也与“六朝小品”文一样具有小中见大、隽永警辟的特色,是宋代绘画艺术的缩影。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青绿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工艺绘画中亦见。
◆杂画
中国画的一种。是十三科之外的绘画门类。其说初见南宋邓椿《画继》卷七,有“小景杂画”语。其后,泛指描绘“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灯”、“重阳糕旗”等,即既不属于人物画,也不属于花鸟。
◆顶相
佛教肖像画名词。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宋元之际此风盛行。顶相上多祖师自题赞语,亦有禅林名师题赞的。
◆木简画
中国汉代在木板、木简等木质材料上的绘画。
◆凹凸画
绘画的一种。唐初尉迟乙僧,所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其画亦加晕染,有阴影,立体感强,所以有“凹凸画派”之称。这类绘画作品,简称“凹凸画”。
◆衣冠像
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一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穿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 我国的衣冠像主要在民间属于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在清朝时期西方画派传入,传统的技法吸收外来的技法更加写实
◆铺殿花
铺殿花是花鸟画的一种。装饰性较强,专供宫廷挂设之用。语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
◆折枝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
◆博古
属杂画范围。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博古”。后来有人还在博古画上加花卉等成图画,增添博古画的新颖性。这种摹写传播有助现代人博识古代器物、拓宽知识。
◆变相
敷演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多用几幅连续的画面表现故事的情节,是广泛传播教义的佛教通俗艺术。后道教等亦利用此一形式渲染、表述道经及其他内容。
◆吴装
亦称“吴家样”。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相传始于唐吴道子的人物画,故名。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吴生设色》:“尝观(吴道子)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或有墙壁间设色重处,多是后人装饰。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夹注:雕塑之像,亦有吴装)。”后来引伸其义称浅绛山水画为“吴装”
◆曹衣
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而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长卷
中国画装裱体式之一。属横幅的一种也称“手卷”、“横卷”。将字画装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长卷画面连续不断,多是横看的。
◆临摹
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字画,也可能是碑、帖等。
能书擅画的意思?
能当然是才能超群,擅也就是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也是画家的赵孟頫可谓能书擅画,颜柳欧赵,其中就有赵体。还有北宋的苏轼苏东坡,书法方面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我在介子园画谱中还见过东坡画的墨竹。书画同源,能书者兼擅画不胜枚举!
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为何那么强大?
谢邀,欢迎关注,每日分享人生必读历史故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从心顺意、万世清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一个眼睛里长有两个瞳孔)。”,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他给自己整了一堆佛系称号,就是想昭告天下尤其是他的太子哥李弘冀:“我对皇位不感兴趣,我就想静静地做个诗,画个画儿。至于皇位,呵呵,爱谁谁。”
除了写诗,李煜更加卖力的作画,画艺精进神速。宋代郭若虚曾高度点评他的画作:“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毫不夸张地说,李煜是个成功的跨界王。
世事总是出人意料,太子李弘冀后来得病死了,皇位还是落到了李煜的手中。他从来就无心争夺权力,却被命运推到了政治的漩涡里。公元961年,李煜在金陵登基,此时天下形势早已大变。南唐的江山其实就已经是个烂摊子了,李煜的父亲李璟留给他的是憔悴的南唐,是不堪看的山河!懵懂地接过南唐憔悴的山河,懦弱的他只能想到逃避。于是他躲了起来,躲在只属于他的词界,拥着虚幻的快乐,任外面刀光剑影,烽火狼烟。
我们都知道李煜是一个诗人,画家,词人,但是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今天我们不吐槽他这个皇帝当得有多么不称职,而是来谈一谈世人少知的书法。五代十国是个军阀割据,战祸频繁的大分裂时期。书坛人物凋零,被人记住的书法家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杨凝式,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的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 类似于古人用竹签挑灯芯。李煜曾考证过拨镫法的渊源,并总结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种技艺。
除此之外李煜擅长行书,多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竹,世称“金错刀”,是一种“战掣"的笔势。又喜写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其实这个没啥了不起,我小时够都用纸蛋蛋蘸墨写过春联。
李煜的传世墨迹很少,只有相传是他所书的《入国知教贴》和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李煜最大的贡献进一步开创了书法批评和汇刻《升元贴》。
《升元贴》是把秘府珍藏的法贴让书法家徐鍇摹刻上石,汇集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书法传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贴早失传,但是开了宋代《淳化阁帖》的先和,被人们尊为“法贴之祖”。
释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975年,宋攻破金陵,南唐灭亡。978年,七夕那日,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被宋太宗赐毒,郁郁而死,终年41岁。 他从烟花烂漫的江南走过,匆匆如过客。《虞美人》是他的绝笔,悲怆地给他的人生画上休止符。 这是他的“不幸”,亦是他的“幸”,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无数评价残留在李煜的身后,褒也罢,贬也罢,斯人已去,后人空叹。历史往往喜欢安排无数的错位,这些错位筑就个人悲剧的同时也铸就了历史残酷的美丽。在小编看来,李煜无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书法家无疑都是成功的,但是历史需要的是一个成功的帝王,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哀。我们也只能替他叹一句:本是风流人,奈何生在帝王家。
关于【书法墨竹怎么写好看】和【不写生怎样表现生活时代面貌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