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什么一心,好守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
在日常工作中,守住原则,讲正气,要严于律己,首先,不说违反原则的话,不讲违背良心的话。其次,不议论他人是非,不吹嘘个人琐事,不责人小过,不寻人隐私,不念人旧恶。
出自:曾国藩[清代]的一副赠联。
“守心”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曾国藩也“慎独”作为修身之首要。他每天必记日记,对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看有无逾规之处,做人是否诚信,做事是否尽心。
由此可见,不耐孤独是一种人生遗憾,不会守心是一种做人缺陷。因此,一个人的时候,不妨学学知识,提高修养;看看人生感悟,学会珍惜拥有,关爱亲朋好友;做做运动,体会健康可贵。独居要守心,守住一颗善良的心,守住一颗勤劳的心,守住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颗平常心。
扩展资料:
大处着眼,大处是战略,就是要有大格局;小处着手,小处是战术,就是做事要细心。这里提醒我们,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
曾国藩的人生实践证明,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去做事”,眼高手低常常是夸夸其谈之辈,手高眼低往往是难成大事之人。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具体体现之要。曾国藩的处世修身之道在当下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 “守心”守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
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坚持学习,提高自己,学会修心,才会守心。因为守心不是一时之事,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时时自省,事事对照,持之以恒才行的。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临帖时要在哪些方面下真功夫?
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唯一的途径,没有之一。
很多人会觉得我这说是不是过于绝对了,怎么可能就只有这一条路呢?古代书法家理论中,很多篇关于书法学习的文章,谈到了很多书法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只有临摹一个方式。
比如怀素观夏云、公孙大娘我舞剑,从中体悟到学习书法的真谛,因此大胆创新草书书法,开启了狂草的艺术世界。
但是我们看这些学习方法,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无法复制性,基本上这样一个学习方法 ,基本没有可以操作的地方,它是非常主观、而且带有很多个人经验特色、夸张的理论。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这些说法,那么,你会觉得一个整天连毛笔都不拿的人,天天看云,就能学会书法怎么写么?
所以书法的学习途径,我认为只有临帖,其他都是骗人的传说,即便是真的可以实现,那一定也是在学习书法的基础之上,掌握牢靠的书法技法才可以做到。
而临帖就不同了。临帖第一要义是干什么?是要你好好的去模仿、学习字帖上的字,跟着范本一起学习,重复当时书写者书写这些字的时候,他的状态、感觉。当你可以准确无误的写出这些书法字形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说,书法上的技法就掌握到家了。
所以,作为技法锤炼的过程,书法临帖是必不可少的。临帖是我们学习技法最快捷、最方面的方法。
临帖不仅对我们书写书法的技巧会有所培养、有所提升。而且在我们认识书法、了解书法、鉴赏书法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书法的构成分为文化因素所影响的书法风格和气韵,以及基本功训练所影响下的技巧。
技巧是基础,也是关键,更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应该学习掌握的地方。
技巧上,可以分为笔法、结构、章法。笔法是用笔之法,是书法中技法的基础和关键,结构是安排笔画字形的空间布局,而章法是安排每一个字的空间布局。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构成了书法的一个整体技巧安排。
初学者无必要在技法上下足功夫。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书法风格和气韵,就涉及到艺术鉴赏力、欣赏力的问题了。
艺术欣赏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和书法家的书写习惯、技巧功底有关。他不是具体某一个方面的表现就可以说清楚的,而是从整体的书写效果上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整个印象带有主观性,但是就同样鉴赏水平的人来说,他们做出的评价基本一致,所以也是客观的。
因此临摹书法作品,在技法技巧上,要善于总结书法技巧、总结其中的书法规律,形成自己扎实可靠的书法技能。在文化风格和气韵上,则不能光靠临摹加以解决了,而是需要进行书法之外的文化修养的提升。
这就涉及到字外功的问题。字外功就是和书法艺术相近的艺术门类,比如绘画等。除此之外,还应该了解与这幅书法作品相关的书法文化背景,比如《祭侄文稿》背后颜真卿一家抗击安史之乱的事情。
总之,书法临摹是书法学习必经之路,而且需要我们下足功夫去学习,在技巧上注重从笔画、结构、章法三个层面进行掌握,而文化背景知识则需要我们去着重涉猎,尤其是和书法作品相关的文史知识。
如何保持高效专注?
专注就是专心注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去做某一件事。一个人若有太多的欲望和太多的想法,或者随着环境改变,想法越多,就越难抵御诱惑,最后难以专注和执着于一个目标。
专注是扎根某一领域,或对某一事物深入探究,专注是对目标或规则,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先做,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力排干扰,专心致志,有的放矢去完成任务。这是有选择性的,不是盲目的行动。如果我们心浮气躁,朝三暮四,什么事都想去干,结果无疑是几分钟热情,半途而废。要诚心诚意花时间有选择的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如练书法,如果不能长期坚持,矢志不移,光凭一时的兴趣,是难以提高水平,取得成效的。多少人半途而废,就是不能专注,想走捷径造成的。人的大脑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一次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大千世界,把住方向目标,不浪费时间。一个人同时处理多种任务,难免降低工作质量和效率,甚至出纰漏。要做到高效专注,必须要有意志力,抵御诱惑。首先保持初心。初心是我们最原始的本意,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时刻不忘提醒自己。其次,认清事情后果。必须集中精力,暗示自己结果很严重。此外,要培养坚强意志,提高自身的自制力,增强内心力量。这是个人浅见,仅作参考。
书法到底是文化还是艺术?
《书法是文化也是艺术,一点没毛病》
一、首先什么是书法?书法就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以文字为载体,目标之一仍然是传情达意。是一种可视化的语言。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没少中国人,有华人圈子的地方也没少汉字书法的圈子。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同样为大众生活服务,这是艺术与文化的本质。
二、书写是把写字写正确写漂亮,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书法是在书写表意的基础上,在书写中参入一些丰富艺术手法创作作品。它更是一种文化与艺术。艺术可以是个性化,但它还是用于交流的,是给人观赏感悟的。书法是明明白白的文字艺术,更不能脱离文字的功能。如果一幅书法作品展示出来,观赏的人不所云,那就特别容易想到“无字天书”的故事。艺术性的书法还是最好让观赏能从中识别其文字意义,那对于人们的艺术生活、精神精神也才会发生其积极的作用。
书法文化书法艺术就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人的活动。从而衍生出各种商业活动,人际交流都在其中。书法作品的益处也许远比这要多得多。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也不少,有些把文字写得好的人,本来只想写篇文章,谁知道,一写出来,大家都特别喜爱,争相收藏,争相传阅。不经意之间,他的一封书信就可能成为了书法艺术品。《寒食帖》《兰亭序》都是这样的例子。
三、中国文化无不以人本主义为归宿,自古以来,书法已成为养生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因为喜欢书法,终生追求创新,在书创意的气氛中快乐一生。有人为了追回失落于外族的祖先古代书画,倾其一生钱财将其衷爱民族书法作品买回归为民族国家。这样更的同胞就可以分享曾经深藏经阁的历史魁宝。别的人又从这些物品的欣赏中获得了快乐!
也许文化与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为人们创造快乐生活。书法也正是如此。
关于【书法什么一心】和【好守手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