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要学古人吗,学习书法一定要拜师学艺吗?
谢谢你的提问。学习书法要拜师吗?当然要拜师。如果拜到好的老师,你会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能够尽快进入书法的入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学习书法最难的也就是开头。因为,能不能开好头,这是进门起点问题。
好的起点就是不一样的平台。
这个头怎么开?如果没有优秀老师的指点和引导,我们自己会瞎摸索大半辈子的。
所以,如果有高师,一定要拜,而且可能一生都是你的老师或者益友。
但是,真正的好老师可遇不可求的。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比我写的好的都是老师。
拜老师主要是老师给你正确的指导,这是最重要的。
指导老师也许写的很好,也许写的不好,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学习方法可行,而且不保守。
有些老师也能学出漂亮字,对于初学者来说,崇拜的不得了,这很正常。但是,如果老师因为学生崇拜,就不知道自己有多高了,这样的老师,只会给你半瓶子水,你学到的也只能是一些肤浅的东西。
书法是小技,但是,艺术比天大。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是写不出优秀书法作品的。
我们未必人人能够成为书法家,但是,我们人人应该认识到书法是世界上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是技法体系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如果只有技法,没有人文精神,只能写一些自己把玩小书法而已。
特别是今天,虽然书法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优秀的书法人才也非常多,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和平淡无奇的技法完善,那是写不出好书法作品的。
所以,优秀的老师就能够成为你的朋友,与你永远相伴,在你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正确的建议,让你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例如,宋代的米芾,对苏轼非常崇拜,第一次见面就拜苏东坡为师了。因为年龄差不多,苏轼也不想以老师自居,他们居然又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
但是,苏轼的建议却是很有大师眼光的。
在宋代流行唐代书法的气氛下,苏轼给米芾的建议是要学习魏晋书法。
米芾接受了苏轼的建议,经过努力,他很快在书法上,就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书法技法造诣,征服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其中也包括苏轼。
这就是老师的厉害,其实,苏轼也没有手把手的教米芾一笔一划怎么写,而且,米芾的书法水平,也超过苏轼了。
所以,米芾30多岁,就写下了代表宋代的书法作品《苕溪诗帖》。
可见,老师要有眼光,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拜倒在某些所谓“名人”的光环下,甚至,写字还要和老师也一模一样,如果不按照老师的样子写字,还会被开除“学籍”!这个样的老师,怎么培养人才?最多只能培养一些奴才而已,写出来的字,也只能说奴性十足的字,是成不了书法的。
学习书法首先要有高远的理想和大志。即使我们达不到,也没有错,你学出来以后,仍然会有高远的眼光,如果学的都是唯唯诺诺、似是而非的“书法”,不如不学也罢。
所以,拜师能够拜到一个很有胸襟的老师,那是一种幸运。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老师,就需要自己多学习书法理论,提升自己的书法眼光了。
那么,除了拜师,能不能自学书法呢?当然可以。
前面我们说了,有老师指导学习书法,这是最好了。万一没有老师指导,那么,自己也可以通过现在的条件从初学开始,然后慢慢进入深层,也可以自学成功。
事实上,一般的书法成绩老师可以给你,而更高的成绩,只能靠自己自学。
世界上所有取得很高成就的人,没有一个是老师直接教出来的。如果老师能够直接教出成绩很高的学生,那老师早就一个是最高成就的那个人了。
所以,古人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最后和最高阶段,都是自学完成的。
例如我们前面说的苏轼和米芾的故事。苏轼并没有直接给米芾一笔一划教什么,但是,书法的高峰在哪里,老师的眼光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老师未必一定要写得好,但是,老师的眼光文化境界一定要高的原因。
像今天一些老师,把书法的最高境界,定在自己的书法样品,这样的老师,只能说是用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在培养所有的书法家,那怎么会培养出一个高水平的书法家呢?
所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可以从书法临帖和书法理论两个方面努力研究,通过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博采众长的办法,完全可以学习成功。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可以说,从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到今天的启功,都是自学的范例。
世界上没有一个书法家是靠老师手把手成为大师的。
可能只有今天,有个别所谓的“大师”喜欢手把手教学生。岂不知,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很大限制。
事实证明,这些学生的书法,都是一些平庸的书法,包括境界都很平庸,真的是聚天下英才而害之啊。
字如其人的说法正确吗?
感谢邀请。我是楚秋堂,支持原创就是支持自己。
“字如其人”一句话,我记得好像出自清·刘熙载《书概》,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这里理解“字如其人”,其实指的是通过某人的字看出某人的才、志、学的修养高低,这些都是术层面的东西,字并不能真的看出人的性格与本质来——即人性方面的东西。
有很多朋友误以为“字如其人”指的是通过字以识得某人的人性方面的东西,那就是错误理解刘熙载想表达的意思了。我们先来简论一下为什么“字”可以看出写字者的才、志、学的修养高低。
一、文人本质的体现
古代没有书法家一说,有大文学家一说。而且,古人传情达意的唯一手段,便是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写在“纸”上(这里的纸泛指一切可以呈载墨迹的东西)。如果你字写不好,就算你思想观点再高明,也不会被同行(指文人之间)所推崇。
从书法演变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能被今天记住并推崇的书法家都是当时的著名文人:从汉代的钟繇(官居尚书,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东晋的王羲之(官居右军,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厅级局级的高官)和王献之(官居大令,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干部),唐代的欧阳询(官居太子率更令和大学士,相当于今天中科院的院士一级)、颜真卿(官居宪部尚书,一个部级大官),宋代的苏轼(曾官居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之前是部级后被贬成县团级)……太多了!要知道,古代文人出任朝庭官员,都是要经历科举选拔的,你字写不好,连乡试都过不去。至于说到这些古代书法家的学术水平,那一定是各自时代的著名学者、文豪。
所以说,“字如其人”,其实是揭示了写好书法的本质是才!观其文,叹服!再观其字,怎一个好字了得!这就是书法书写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个人才情。
二、字的水平不代表人格水平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得知:字写得好的,未必是历史上公认的文人心目中的典范。由于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深受儒家道家关于君子的判定标准,所以德、忠两义是所有古代文人心目中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古代的大书法家中,有两位就不被文人推崇,并不是他们的字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在德、忠两字上违背了传统的礼义标准。例如宋代的蔡京,其书法水平很高,从他的字中你可以看出,人家能做到那么高的官职,绝不是因为吹牛拍马屁。但因为他其“人品奸恶”,所以后人称的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换成了蔡襄。
另一个例子,就是元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汉文化的旗手——赵孟頫,他是汉人且是前朝皇族血脉,但后来却背弃先祖遗愿出任元朝大官,虽然都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是当了元代的大官,后人因为不耻他这样的行为,所以认为他的字“软魅无力”“无骨”等错误评判,其实是误解了赵孟頫的一番苦心(没有他,元代汉文化的恢复也许根本无望),正是因为他对元代君主的影响(他当过太子的老师),才使得元朝后期汉文化的恢复,尚古的风范才逐渐兴盛起来。
所以,“字如其人”,其实只是如其学、如其才的技术层面的东西,要想真正通过字来认清一个大书法家的真实人性的一面,也许只能让历史来证明了。
书法一定要繁体字吗?
书法界普遍认为书法作品应该用繁体字书写。书法一定要写繁体字吗?
一、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简化字的来源。
当代简化字绝大多数是从殷商到民国时期以来简化了的文字。语言文字学家王力说:“简化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化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亂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化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们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据报道,我国的《简化字总表》中,第一类是继承而来的简化字,共有295个。其中来源于俗字的有119个,恢复古制的有21个,草书楷化的有31个,来源于异体字的22个,来源于假借字的有24个。 建国后,根据已有的简化字整理出来的新字形简化字共9个和类推简化字16个;第二类是新造字。“近代和现代新造字形,这一类简化至古籍文献中没有收录,多为现代群众新造形声字,少数为会意字”,共有55个。
据另外一套专家统计的数据,在400多个独体简化字中,源自先秦两汉的有159个,源自魏晋南北朝的有32个,源自隋唐的有29个,源自明清太平天国的有53个,源自民国的有61个,建国后新造的104个。当我们清楚简化字的来历后,就会发现汉字的简化是有依据的,简化字多数是有其渊源的。书法创作对简化字的绝对限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经典碑帖中有大量的简化字。如“爱”字:
如“书”字:
如“长”字
现代简化字中东、岂、试、为、缅、临、经、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长、乐、陈、来、诚、绝、顾、灾、饮、谢、杨、学、万、发、问、颐、视等,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笔大作之中。古代典籍中也有大量简化字。
二、那么书法界为什么要强调用繁体字呢?
一是繁体字笔画多,书写起来结体好摆布。
二是繁体字严格遵循造字法,有表意的形符,有表声的声符;有象形、有会意,写出来的字形美、声美、意美,天然之美凝聚一体。
三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虽说在经典作品之中个别字简化过,但也只是个别现象,经典作品往往以通篇繁体为主。书法需要临摹、学习,书家故而也会养成书写繁体字的习惯。
四是简化字中有一简对多繁的文字,在使用之中容易造成文义上的谬误。如云与雲,范与範,发与髮,斗与鬥,谷与穀,干与幹等等。所以在国家级书展中,如出现繁简混写的作品,统统会被抢毙掉的。
三、笔者认为,针对繁体、简化字,应该统一认识,形成以下观点:
一是书法界应该认可自古以来已经约定成熟的简化了的文字,因为它已经成为经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並被书家广泛认可的文字。
二是应该允许书法家在创作时书写简化文字。要继承,也要探索和发展,要提倡“百花齐放”,作品创作可以在如何运用简化字上有所创新突破。但简化就要通篇简化,不能有简有繁、简繁交叉使用。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前卫很有意义的尝试。
纵观其作品,有繁体有简化字,而且使用简化字书写的作品也同样生动、和谐、精美,为全国书家推广使用简化字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是公众场合提倡书写简化汉字,尤其是在宣传牌、校牌、商场名字等等方面。启功先生指出:“在书法方面,点划形式和写法上,简体和繁体并没有两样;在结字上,聚散疏密的道理,简体和繁体也没有两样,只如穿衣服,各有单、夹之分,盖楼房略有十层、三层之分而已。”一位书法界的泰斗,这样高度认可简化字,而且身体力行。
他书写书名、校名、报头、纪念碑文的统一使用简化字,而且书写挥运自如,游刃有余,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毛笔书法一定要找老师吗?
毛笔书法学习,不一定非得找老师,也可以通过相关字贴,书籍,网络和相关app,进行自学。当然了,有条件有时间的话,在书法老师或有经验的人的正确指导引导下,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书法要学古人吗】和【学习书法一定要拜师学艺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