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不学篆书行吗,一年级写字课学多久有效?
没有具体的时间,小孩子练硬笔书法,最主要的是写字的习惯,以及手对笔的掌握能力,坚持每天都练,一个月会有效果,三个月左右效果会比较明显。
1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硬笔书法5—6岁(大班)正是儿童们学习执笔姿势、掌握正确书写方法的黄金时段。
从刚刚执笔写字开始,就接受正规的书法训练,对儿童们的终身学习大有裨益。这时期的教育目标应该是集中于为日后真正进入学习书法做好预备工作。
7至10岁(小学)孩子是学习书法的最佳年龄。
这时的孩子对汉字的结构比较了解,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话,也认识了不少中文字,从而学习书法也就轻松了许多,也比较容易培养出孩子的兴趣。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也开始了解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简体字的分别。在学习隶书时,不会给他们带来学校课堂里学的简体字与书法课学的隶书的混淆。
2硬笔书法的三个阶段
1、临生阶段
“生”于“熟”相对,“生”指的是“生疏”,也就是不熟练。初学硬笔书法,临帖是必须的!临谁的帖呢?这是个问题。这里先声明一点,我这里所指的学习硬笔书法的人,是指立志要把硬笔书法写到高层次、更高层次、未来想在硬笔书法方面功成名就、成名成家的一些人,当然这部分人数量是极少的;而不是指那些只想把字写得比较漂亮的一些人,这部分人占大多数。
2、临熟阶段
这个阶段好解释,就是你临写古帖已经非常熟练了。当然,熟练应该是指“形神兼备”,光外形像了还不行,必须掌握其内在的“神”!这个阶段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可长可短。但多临,还是好的,常临常新嘛!因为你隔段时间再临,总有新的收获、新的所得,要不怎么说临帖是终身的呢!
3、自成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或者说到了这个层次的人很少很少,就像千军万马东挡西杀一样,最后所剩无几。很多人过了“临熟阶段”往往都停止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国画作品上题什么体的字最实用?
国画上题诗字(跋),用什么字体比较好?通常五体书法均有人题,行书因其书写快速,灵动、相对于草书易辨认被广泛使用。国画划分为工笔画(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写意(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三大类。下面分析一下前人画上题诗字的贯例。
一、按画的种类分:一般工笔画端庄规整,以正楷隶书来配合,画面比较统一协调。如宋徽宗创新的瘦金体就是一个典范。另外两类以行字居多,当然也有草书的,如徐渭,高剑父经常题草字。
二、按作者的喜好分:有的题跋人对某一种字体比较偏好或者被大众喜爱,那么他经常性题此字体(如宋徽宗)。又或者作者只会一种字体而无得选择。
三、按内容题材分:题诗字内容比较雄强霸气的以行草写之能淋离尽致表现其意境。如清新淡雅的以楷书辅之。按题材分,仿古祝寿类画面题篆书映称其典故及庄重。
从以上的贯例看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最关键取决于题诗字者的个人偏好及个人字体是否能扬长避短,共同赢造画面意境和美感上。
古代书法家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写得非常漂亮了?
纵观历史,没有一位书法家能真正做到篆隶楷行草样样皆精,他们总是突出某一方面,即使是书圣王羲之,其最大贡献也是在行书上。
虽然如此,很少有书法家只习一二种书体而不习其他书体的,他们大多是五体皆习而主攻一二书体。以楷行草为主的书法家,同时也会临习篆隶,其原因如下:
1、篆隶是书法之根本。有人曾作了个比喻,如果把书法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篆书是其根,隶书是其干,楷书是其枝,而行书、草书则是其花、叶。
学习书法首先要固其根本,方能枝繁叶茂,所以不管主攻何种书体,书法家都主张要学习一点篆隶。
2、从书体的演变化,先有篆书后有隶书,然后才产生草书、行书、草书,学习篆隶,能彻上彻下,知道书法发展历史,能更好地理解书法。
3、从用笔上讲,篆书是圆笔之本,以转为主,运以中锋,是草书的基础;隶书是方笔之源,以折为主,兼用侧锋,是楷书的基础。
学习楷行草者,再习篆隶,能更好地理解笔法之来源,从而夯实笔法基础。
4、书法五体一脉相承,其书理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点,相互学习有助于风格互补。
五体中,篆隶楷主静,行草主动。很多书法大家主张,以篆隶楷为主者,应适当临习行草,以提高其篆隶楷作品的灵动活泼之意;而以行草为主者,则应适当临习篆隶楷,以增强其行草作品的沉着端庄之态。
其实,这有点类似我们的饮食。专家告诉我们缮食结构要均衡,既要有鸡鸭鱼肉,也要有萝卜青菜;既要有各类菜肴,又要有大米白面;既要有精细食物,也要有五谷杂粮。如此,方能保障人体各方面所需。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有哪些不错的字帖值得推荐?
首先恭喜你,有兴趣选中了学习篆书这一经典书法。因为几乎历朝历代的大书法家,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后来者,学书法必须从源头篆书学起,“无篆隶不成书法”,才能练出笔力,为以后学正书,行书,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起点高,只要坚持临帖练字,以后的字要比没有经过篆书训练这一环节的人,写出的字气象,底蕴高许多。
篆书的发展脉络很清晰,就一个大篆,一个小篆,还有清篆,唐朝时期的李阳冰也属于小篆范围。
二 如果想学篆书,首先不建议学大篆,因为年代久远,剥蚀严重,碑口字迹难以辨认,笔画不清。其次不宜学清篆,清篆不够单纯,已经是二手三手的演变了,过多的融入了个人的风格,这样字体纯度不高,打个比方,不是纯粮酿造成了勾兑酒,有句古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就说的是这个道理。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说起清代邓石如,吴昌硕,现代的王福庵,他们的字确实好,而且都各具特色,一说就是创新。开拓了篆书风格,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另一面就是,他们有些书写习惯,已经背离,扬弃了古篆书的精致笔法,变成了邓氏篆书,吴氏篆书,赵氏篆书。如站在欣赏者角度,你大可以多看看,但是从学习角度,你就必须学正宗的,原汁原味的碑帖,而不是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再一个他们用笔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能把握住分寸,我们初学不行,时间长了容易养成习气。想改也改不了的,
三 建议最好学小篆原碑,有人初学篆字选近代清篆的原因,是觉得现在人写得,亲切,里面用毛笔写,可以学到笔法走势纹路,这点不用担心,现在的许多字帖里,都有名家老师的笔法,结构辅导的图文说明。你在选书帖时,留意选有图文介绍笔法结构的帖就可以了。不用顾虑自己看不出,搞不懂笔法走势。
篆书里不错的字帖有东汉《袁安碑》,唐代李阳冰的《三坟记》,而最好的帖,字口清晰,保存较好的就是《秦峄山碑》。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把此碑作重点介绍。此碑特点是字迹笔画特别细,但却均匀挺直,这就从一开始就能训练你养成中锋行笔的好习惯,此碑整体风格端庄舒展,修长严谨,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特别是字的竖画一般比较长,看起来就有点挺拔俊秀,帅气又大方典雅,有贵族气息。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现存西安碑林。
四 字帖,现在书店常见的较好的版本有中华书局版,中国书店版。另外还有许多名家老师有专门分析笔法,笔法结构的有图有文教材的书,网上孔夫子旧书网各种版本都有,而且里面也有各类书店经营的全新书。
五 学习篆书的方法和注意要点,首先最好用羊毫,这是传承下来写篆书的传统。
其次用墨要浓,才能写出厚重感,起笔墨多行笔快点,墨少,速度可以放缓。不要用枯笔写,
再一个注意笔法上,篆书是逆锋入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要把线条写得流畅优美。起,行,收三个环节的用笔,做到笔头,笔中,笔尾圆润饱满,不出现虚尖之笔,结构上注意对称。篆书特别讲究对称,很多的字都是左右对称。具体见下图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关于【学书法不学篆书行吗】和【一年级写字课学多久有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