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为啥都会书法呢,南朝书法家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智永
王羲之七世孙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为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师宗师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继承师法,精勤书艺,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庙;当时求书者很多,住处门限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虞世南得其传授,影响初唐学书。
千字文智永真名?
智永,是南朝~隋朝时期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今浙江绍兴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王徽之后代,因其出家为僧,被世人称为“永禅师”。
智永善写书法,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所创的“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有《真草千字文》作品传世。
青山吟是赵孟頫写的吗?
《青山吟》乃中峰和尚所作,赵孟頫所书,是行书偏行楷。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人(浙江湖州)。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中峰明本(1263-1323),钱塘人,俗姓孙,性睿敏,元代高僧。他是赵孟頫、管道升夫妇的佛门师傅。尽管中锋明本比赵孟頫的年龄小,但却是他的精神导师,两人之间信札往来频繁。
中锋明本是赵孟頫最为尊敬的禅师和师傅,所以每当面对生老病死的大事时,就会写信给中锋明本,阐述自己真实的内心生活,中锋明本则用佛法予以“训诲”,师生情谊深厚、精神想通,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赵孟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锋明本的书法书虽初学王羲之,但自成一格,几乎没有法则可循,他的《行书与济侍者警策》笔尖起尖出,自然而然、粗放率真,跳荡的锋芒,直指人的本性,类似“柳叶体”,但自成家数,是一位禅门书家的不朽之作。
《青山吟》是赵孟頫的行书。落落大方,尽情舒展,天地混同,书道妙处。可以说,《青山吟》是《胆巴帖》变形体,也就是说,从楷书向行书的一个转化。《青山吟》的字里行间都透视着《胆巴帖》的神韵。《青山吟》确确实实不亚于《胆巴帖》,只是书体不同而已。
《青山吟》
中峰和尚诗偈 。
我爱青山青,千仞如泼澱。
丈夫何事翳双眸。
不识青山常觌面,青山不言还不休。
青山不禁行人归。
自从缚屋青山顶,几见青山会落晖。
青山卷客忘宾主,客对青山默无语。
喧空瀑韵杂松涛,惊起铁牛骑石处。
道人不管伸脚眠,青山倒卓双眉尖。
不拨荼象体独露,释迦钵倒春风前。
有问此山青来是几载?古人何缘尽把黄金买?
黄金有日化迈尘,唯有青山无变改。
寄云四海住山翁,莫只管向虚空画五彩。
智永的书法和唐人写经有什么关系?
智永书法是王羲之家传密法。对唐代的书法影响重大,但是唐人写经手都是下层平民,对于智永的书法,连见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说不上有何关系。
智永是王羲之九世孙。是王羲之第五子五徽之之后。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是书法中的奥秘所在,王羲之的笔法一直秘不外传 。在唐初,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搜遍天下王羲之书迹 。作为王羲之后世的智永,自然也是重点搜索对象。著名的兰亭序,便是在智永的永兴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人骗走的。
古代的书法流传,只有在上层达官显贵、帝王将相之间,才有机会目睹。(哪能如今天这样尽览天下名迹)?普通人《兰亭序》连见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学习。而有幸看到《兰亭序》,哪怕是拓片一眼的人,都是饱学名流 。
智永作为王羲之后人,其书迹自然也不会轻易的流传于民间,既使他曾经写了八百本千字文,分送于各地寺庙,至今还尚有一本流落于日本。
唐代经生,由于地位低下,对于上层的王氏笔法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在大量的敦煌写经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经体书在唐宋高层士大夫眼中,是看不上眼的。和我们对馆阁体的态度差不多。属于工文式文字 。要求工整易识。所以敦煌写经数量巨大,风格却不是很多 。经生们书写熟练,每天抄经是他们的工作,讲不得许多的“意”、“趣”、“逸”、“韵”。把工作认真仔细的作完,没有抄错,才能领到银子打酒。
所以,敦煌藏着这么丰富的经书,而经生的书体却并没有在社会上流行,士大夫们不可能不顾及脸面去向工匠学书的。
关于【禅师为啥都会书法呢】和【南朝书法家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