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哪里学习瘦金体书法,瘦体字怎么练?
回答如下:瘦体字的练习需要以下步骤:
1. 学习基本笔画:学习瘦体字的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点、折等。
2. 练习基本字形:练习基本字形,如“一、丨、丿、乙、了”等。
3. 培养细致耐心:瘦体字需要细致的心态和耐心,练习时要认真观察每个笔画的形状和位置,尽量保持笔画的整洁和连贯。
4. 多练习:练字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练习,建议每天至少练习30分钟以上。
5. 找合适的工具:选择一支合适的笔和纸张,以便更好地掌握笔画的形状和大小。
6. 借鉴优秀作品:可以参照一些优秀的瘦体字作品,借鉴其笔画的形状和结构,以提高自己的练习效果。
7. 找到自己的节奏:每个人的练习节奏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和步骤。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
关于靖康之变的后续内容,充满邪恶与耻辱,正史是不可能记载的,所以我们只能参考民间笔记,最著名的当属《三朝汇编》与《靖康稗史》。
其中《靖康稗史》全称是《靖康稗史七种》,包括《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开封府状》、《南征录汇》、《青宫译语》、《呻吟语》、《宋俘记》七部独立的著作,其中既有宋人所著,也有金人记载,前后对应,历史参考价值很高。
据《宋俘记》记载,金人撤退时,将宋人分七批被解押到黑龙江阿城,第一批就是宗室子弟,含男人2200余人,女人3400余人。路途中,这些娇生惯养的赵氏子弟们,受尽屈辱和折磨,还没到北京,就死了一千多人。
一行人中,就包括了宋徽宗的皇后郑氏,和宋钦宗的皇后朱琏。
朱琏时年26岁,生得“妍秀一流”。女人长得漂亮原本是上天的恩赐,平时走路头都要比别人扬得高一点,可做了俘虏,这东西就成了累赘,朱琏一路上不断遭受金兵的调戏。
宋徽宗和宋钦宗就这么窝囊?就不能硬气点?
实在硬不起来!早在开封城外刘家寺这个佛门清净之地,金国人就公开侮辱赵家人。完颜宗望宴请32位将军,令徽钦二帝及二位皇后陪同,席间居然强行拉来20位皇家妃嫔和公主,令她们穿上舞衣,给大家跳舞、劝酒。
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女人们,在金人的搂抱拉扯中痛苦挣扎,宋徽宗硬气了一把,转身想要离开,却被完颜宗望喝止,只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继续目睹耻辱的一幕。
洵德帝姬赵富金长得最美,被完颜宗翰的长子完颜设也马看中,当场要求纳赵富金为妾。宋徽宗为了女儿的清白,说女儿已经嫁人,中原不像你们,这不合礼仪。完颜宗望勃然大怒,下令将宋徽宗架出去,赵富金被完颜设也马强纳。
其实这不是个案,而是每个女人的共同宿命。以宋徽宗的34个女儿为例,除了12人早夭,和一位刚出生几个月的幼女外,其余21人全部入金。其中3位就在刘家寺被折磨而死。包括当时还未成年的5为小公主,后来全部金人霸占,或几经转手,或直接罚入“浣衣院”成X奴。
宋徽宗还有一个嫔妃阎宝瑟,半路上怀孕了,到阿城生下一子,不久夭折。俘虏在半路怀孕,发生了什么还用说吗?
在金人眼中,赵家人都是奴隶,朱琏占了皇后身份的光,否则不会这么幸运!沿途单衣薄衫,忍饥挨饿,那都不值一提!
到了阿城,朱琏最大的屈辱又来了,金人要求徽钦二帝为首,到金国太庙行“牵羊礼”。
所谓“牵羊礼”,就是俘虏当羊羔,在地上爬行,由金国人用绳子套在脖子上一路牵引,爬进太庙,向金国人的祖宗磕头。这还不是最屈辱的,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必须披羊皮,光着上半身!
宋朝的女子受程朱理学影响,连抛头露面都不被世俗接受,更没法跟今天大街上豪霸的女郎相比,光上半身爬行,谁能接受得了?
这种事由不得她,国破家亡,命都是别人的,哪有尊严?况且她如果不接受,连徽钦二帝都得跟着受累。就这样父子婆媳两代人,一边心里滴血,一边麻木地在众目睽睽下,完成了屈辱的牵羊礼。
行牵羊礼那天,是建炎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九月初五,51岁的太上皇后郑氏,在悲愤中去世。而年轻貌美的朱琏,则在牵羊礼当天,以悲壮的一幕,展现了其刚烈的一面。
“朱后归第自缢,苏,仍投水薨。 又引燕人麈云:是夜,少后朱氏自缢,救免,仍死于水。”
金人和汉人的史料记载一致,当夜朱琏投缳自尽,被人救下来,苏醒过来的她,又乘人不备投水自尽而死!
相传,朱皇后临终前还留下了《怨歌二首》,其中一首是:“今日草芥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誓速归黄泉兮,此愁可绝!”
朱琏满腔怨愁,只能以死逃避,其实不光是她自己,她还目睹了亲人的不幸。她的亲妹妹朱凤英(郓王赵楷的王妃),也成了金人的猎物,她的女儿柔嘉公主也一同到了阿城,年幼的她将来也逃不脱虎口。还有朱琏的儿子,11岁的太子赵谌,也落入金国人手中。
徽钦二帝入金营时,赵谌还留在开封城中,完颜宗望逼宋钦宗下旨,令赵谌入金营。中书舍人孙傅坚决不同意,他杀了一名跟赵谌相像的人,企图蒙混过关。投降派范琼刀兵相逼,劫持了赵谌和朱琏,直奔金营。看着跪了满街的百姓,赵谌哭喊:“百姓救我!”
估计那一刻,朱琏的心已经碎了!
遗憾得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柔嘉公主和赵谌的结局。在数千赵氏子弟中,两个小孩的死活,实在算不上什么,那里不是大宋的皇宫,他们就是朱琏说的“草芥”,谁会在乎呢?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特地为朱琏下诏,表彰她说:
“怀清履洁,得一以贞。众醉独醒,不屈其节。永垂轸恤,宜予嘉名,可封为靖康郡贞节夫人。典重激扬,共喻朕意。”
强盗册封受害人,是强盗的虚伪,还是受害人的悲哀呢?就是不知道徽钦二帝,看到那句“众醉独醒”后,会不会有“悔不该当初”的念头呢?
练瘦金体选什么笔较好?
答:瘦金体笔画瘦硬,写瘦金体宜用较硬的笔,建议用狼毫或紫毫。重在用笔的笔法和对笔尖的控制,初学用加健的狼毫,长锋的上手简单,后期用小楷,刚柔相济的那种。
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所创,又名徽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宋朝真的亡于外患吗?
1279年3月19日,南宋崖山海战失败,南宋灭亡。南宋的灭亡,同时也宣告了整个宋朝的终结。大凡一个王朝的灭亡,主要不外乎下列几方面的原因: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斗、几个政权间的相互兼并、外族入侵。
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既非农民起义,也非内部算夺,而是外族入侵。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正是由于南宋国力的不强,才导致外族入侵的得逞。由此可见,研究南宋灭亡的原因,首先必须探讨南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向题,然后再来考察宋、元双方力量的对比。南宋所以灭亡,从其自身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南宋的灭亡是它政治上(特别是到中后期)的腐败所致。这种政治上的腐败主要表现在皇帝暗弱、宰相擅权、贪污盛行和剥削苛重等方面
南宋一朝,如果将最后三个尚不足十岁的恭帝、端宗、帝昺都统计在内则传了七代九帝。在这九帝中,作为“中兴之主”的高宗,对金人虽然怯儒,统治手段尽管卑劣,但驾驭群臣、玩弄权术的本领,却超过北宋诸帝,多年的战争使他受到锻炼,在军事指挥上也并非全是外行。
“绍兴和议”签订前后,南宋军事力量在与金人的战争中已经壮大,并涌现出了以韩世忠、岳飞、刘錡、吴玠兄弟等人为代表的批杰出抗金将领。孝宗与高宗相比,是一个有为之君,虽然受国力所限,没有能够实现恢复中原的夙愿,但军事上仍保持相对强大,加之金朝国力也日益衰落,使南宋有足够力量来抵御金人的南侵,以维持偏安局面。
可是从光宗朝起,历经宁宗、理宗、度宗、恭帝诸帝,他们中或健康状况不佳,不得不受制于后宫;或出身疏族,不得不依赖于权臣;或腐朽日甚,懒得顾问朝政;或是一个黄口小儿,根本不知政治为何物,所以都显得十分无能和暗弱。他无力革新政治,整顿朝政,以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势便在因循守旧中日渐衰败。
(二)宰相擅权,结党营私,败坏政治;宋朝的统治体制完善,官员间互制约的功能健全,按理说最不容易出现权相政治。但是,在当时种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先后出现了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四大权相,他们擅权的时间共计长达七十二年之久,占了整个南宋时期的将近一半,这不能不说是对宋朝历史的一大讽刺。
南宋权相政治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控制台、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结果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在大敌当前的形勢下,不能形成一个和衷共济、共同抗敌的局面,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抗击外族人侵的力量。如韩侂胄擅权时,以史弥远为首部分反韩侂胄的官员(包括皇后李氏),他们就乐于见到开禧北伐的失败,以此可以作为韩侂胄“轻启兵端”而将他杀害的理由。
再如在贾似道擅权时,他支持吕氏军事集团,压制与吕氏军事集团有矛盾的刘整、高达等将领,从而严重地挫伤了刘、高等人抗击元军的积极性,并促成了他们的叛变。每当一个权相均台后,政局就会出现反复,结果是新的擅权代替了旧的擅权,政局不仅毫无改观,反而腐败日甚。
(三)吏治腐败,剥削苛重,民心离散: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加之军费负担沉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十分厉害,情况已一如前述。这就产生了两个严重恶果:一是由于竭泽而渔,造成人民群众的极度贫因,每当国家遇到危险,他们就无力从物质上予以大力支持。
造成群众对南宋政权的极端不满,使阶级矛盾尖锐化,既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也削弱了抵御外侮的力量。国家一旦遇到危险,不仅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地去反抗侵略,反而会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其次,南宋军队人数虽然不少,可是除了水军因得自然之利而略胜于女真和蒙古人一筹以外,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皆远逊于他们。究其原因,制度上的因素最为主要,也就是南宋一直继承北宋以来以文驱武、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武人地位低下,最终遭致武力的不振。另外,军政的腐败和军马来源的断绝也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文臣主军,无异于以狗捕鼠在南宋,主持军政的枢密院长官、都和同都督,基本上由进士出身的宰执兼任,作为统帅一路的最高军事长官安抚使和制置使也多以文臣担任,遇到重大战争时,又多以文臣出任主帅。文臣学的是经义、诗赋和策论,对军事可谓一窍不通。
在北宋时,文臣尚能骑马,到了南宋,多数人改坐轿子,连最后一点尚武精神也丧失殆尽,由他们主军,造成失误频频。
(二)多数武将素质低下,在战争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南宋,由于武人地位低下,有才能者多不希望就武职。当时虽有武举,然以经义(策向)定去留,弓马定高下,考取者基本上也是文士。以武举出身的人,授官既不高,人仕后又常受文臣轻侮,所以多以换成文资为幸。即使出任武职,也大多不在军中,原因是“武举人以文墨进,杂于卒伍非便也”。
这就是南宋所以没有出现像唐代郭子仪那样由武举出身成为杰出将领的原因。南宋的武将基本上由行伍出身,他们中的多数人缺乏教养,素质低下,平日里很少训练,而以贩货牟利、虐待士卒为能事,一遇战争,抢劫害民,贪生怕死,一触即溃者不可胜计。
为了鼓励军队杀敌,南宋政府的惯用手法是给将领以大量犒赏,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一旦赏赐分配不均或告乏,就会消极怠战,甚至发生内讧让这样的将领去带兵打仗,当然很难取得胜利。
(三)武将不是受猜疑,就是遭排斥,有作为者往往资志而没南宋一代,也有不少脱颖而出的优秀将领,如前期的岳飞、韩世忠、刘琦和吴玠兄弟,中后期的扈再兴、孟宗政、孟珙、赵葵、余玠、王坚、张世杰等人他们都为抗击金朝或蒙(元)立下卓越的战功,有些人还升至枢密使副、安抚使、制置使一类大官。可是,朝廷采取以文制武的原则,对他们总是“防”字当头,处处掣肘,动辄生疑,不予信任,严重的甚至被陷害至死,人们从岳飞和余玠等人的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前方将领的命运,还受到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严重影响:得宰臣支持的将领,容易发挥作用;得不到支持,就会遭到无端猜疑,甚至排斥致死。如淳祐十一年(1251)十ー月,左相郑清之去世,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失去了他的支持,以新任左相谢方叔为首的反郑清之一派,立即开始收拾与郑清之关系密切的边将,余玠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召回行在,然后借故对他进行整肃,遂使余玠赍志而没。
再如南宋末年,贾似道信任以吕文德为首的吕氏军事集团,故在实行打算法时,该集团中的将领没有一人被打算。反之,对于认为不听话的将领如刘整、曹世雄、赵葵、高达等人,个个皆遭“打算”,有的还被迫害致死。
(四) 士兵军纪败坏,不善战斗两宋实行募兵制,不论是各地的驻军还是禁军、厢军、土兵、弓手,大都采用招募的办法,为防止士兵逃跑,就在他们的脸部或手部等处刺字,所以招募土兵又称“招刺”。由于宋代武人地位低下,受人歧视,打仗又有生命危险,故除了生活无着的流民和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应募以外,一般人都不愿应募,从而造成兵源的严重不足。
于是便以配隶和抓夫加以补充。配隶多强盗等不逞之徒,对军纪的败坏尤其严重。抓夫既非自愿,其战斗力也可想而知。自北宋后期起,开始招募一些一般来说,北方人比南方人勇敢能战,南宋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军,原因就在于此。可是,南宋丧失了准河以北的大片国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勇敢善战的士兵来源,这也是军队战斗力所以不强的一个原因。
(五)骑兵弱小,战略保守南宋御前诸军与三衙,虽然也有骑兵,但由于秦马来源困难,川、广、淮马多矮小而不可用,战马极缺,高宗朝以后尤甚。
由于缺少骑兵,所以南宋军队的作战机动性能很差,行动迟缓,常常途中乏食或坐失战机,北伐中原固然没有强大的骑兵不行,就是与金、蒙(元)军队相对抗,没有相当的骑兵也不行。再加上战略保守,一贯采取消极固守,被动挨打的线作战方式一旦城池被围,粮尽援绝,只能坐以待毙。
襄樊、潭州、扬州、江府、重庆和四川钓鱼城等重镇和山城的失守或投降,与此有很大关系。咸淳十年(1274),待贾似道认识到这一点,准备进行外线作战时,但为时晚。
南宋统治者在大多数时间里采用柔术进行统治,即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允许臣僚提出不同意见,即使在权相擅政的时候,一般也不轻易诛杀。虽说这是重用士大夫和政治宽厚的表现,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臣下互相牵制,做到“异论相搅”。
于是统治集团内部环绕和战之争、理学与反理学之争、端平入洛之争、宇宗和理宗继承人之争、迁都之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时发生激烈的争论。统治集团内部喋喋不休的争论,看似很有道理,大多是意气用事,甚至相互攻讦,最后皆争而不决,不能形成共识,从而坐失良机。这种现象,早在孝宗朝已经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宋就是在这种激烈的党争和无休止的清谈中将江山断送。
对归正人政策的失误,造成归正人的叛降。南宋对归正人的政策,或纳或拒,经常发生变化,使那些流离失所的归正人归着无所,或遭到金人报复,于是他们就从原来的向往南宋政权转而对南宋政权产生了怨恨。绍兴三十ー年(1161)春,祠部郎中兼建王府赞读张阐告诫高宗说:“归正人时有遣还之命,怨声闻道路,臣愿陛下毋使金人得以甘心可乎?"
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猜忌和歧视,更将他们推向蒙(元)一方。如山东红袄军起义失败后,大批北方民众逃到南宋,组成“忠义军”。“忠义军”本来是一支抗金的重要力量,并且在防御金人对两准入侵的战争得了很多胜利,可是由于南宋政府对“忠义军”只知利用,不予信任,甚他们视为异己势力,最后就促成了李全的叛乱,壮大了蒙古在山东的势力。
在南宋军队中,南人歧视和猜疑北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无敌军在襄阳与由归正人组成的克敌军发生冲突,造成克敌军的叛乱,双方发生火并,襄阳被焚烧、抢劫而空。金朝灭亡以后,南宋政府拒轮金将汪世显的归降,使他成了蒙古入侵四川最为得力的帮凶。
至于对刘整的压制和迫害,促使他叛降蒙(元),危害性之大,更是不容低估。
至于蒙(元)所以能灭亡南宋的原因,不外乎其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灭宋策略的正确。蒙古军战斗力之强,是他所以能够灭亡南宋的最主要原因。蒙古汗国和稍后的元朝,是一个仅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时间,就从草原部落制迅速向军事封建制过渡的国家。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前,蒙古草原上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以及各部落之间空前残酷的相互厮杀,造就了蒙古人长于骑射、剽悍善战的本领和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蒙古汗国建立后,连年不断的对西夏、金朝的战争,以及三次西征,都使蒙古军得到了长足的军事锻炼,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因此,与历代中原王朝(包括江南偏安政权)相比,南宋前有金朝,后有蒙(元)的军事威胁边患最为严重,而这一点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蒙古军灭掉西夏和金朝,先后只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与此同时,蒙古又发动了三次西征,横扫欧亚大陆,犹如暴风骤雨,势不可挡,令人谈蒙色变。
可是蒙(元)灭亡南宋,从端平元年(1234年)袭击南宋入洛之师起,到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之战取得最后胜利止,用了整整四十五年时间,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南宋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竟然能坚持近半个世纪之久,并且战争进行得如此顽强不屈,可歌可泣,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中原因,不能单纯从军事力量的大小可以得到解释。因而,当我们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时,也必须对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所构成的综合国力予以充分的背定。以往那些视南宋为腐败无能,不堪一击的传统观点,实在有必要加以改变。
但是,南宋最后毕竟为元朝所灭亡。元朝所以能灭亡南末,从其自身而言,除了军事力量比南宋强大以外,元世祖能倾听汉族士大夫和南宋降将的意见,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并采取收买民心,发展水军等政策措施有很重要的关系。
从战略、战术上来说,元世祖放弃了从四川乃至厂广西迁回作战的战略方针,而采取集中力量,突破襄樊,沿江而下,直捣内地的方针。他针对南宋擅长水军作战的优点,也大规模地发展水军力量,并采取步、骑、水军联合进攻,辅以回回炮的火力支持这样一种全新战术,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政治上来说,元世祖及时调整侵略政策,加强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政治攻势,以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蒙古军入侵南宋之初,所到之处,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这样更加激起南宋军民的强烈反抗。忽必烈即位后,在攻城略地时采取屠杀和怀柔相结合的政策,多次下诏告诚将士:“无辜之民,初无预焉,将士毋得妄加杀掠。有去逆效顺,别立奇功者,验等第迁赏。其或固拒不从及逆敌者,俘戮何疑。”
对投降来归的南宋将领和守臣,原则上都能加以信任、重用,同时整饬军纪,减免赋税,以此收买民心。这对加速南宋军队的瓦解,涣散民众的抗元意志都起到重要作用。
关于【重庆哪里学习瘦金体书法】和【瘦体字怎么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