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怎么控制笔锋的,写毛笔字如何用力?
使用腕力控制的范围比较广,而且可以随时调正笔锋,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要想把字写活,就得把腕练活。
手指的发力只是配合着腕力共同完成作品的。指力只是配合腕力调整笔锋的,如果单纯使用指力,你的书写范围就很小,根本挥舞不开。
在写小字的时候主要是使用指力,中等以上的字体就要以腕力为主。
95后美女蒋涵萱的人体书法火了?
看到这件事就很自然想多了其他几位如出一辙的“书法大师”。不想单独评论这一个人这一件事,就一起拉出来遛一遛。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名家王羲之曾在《书论》中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意是:书法是一门深奥的技能,若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不到位的。
另一位大家张怀谨曾对书法做出概论:“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意思是:用明了的表象阐述深奥的道理,将高深的东西溶于笔墨之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共情与理解的。
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一直认为书法是一种集合了文学、绘画、哲学、甚至行为艺术的奇迹。
2016年好莱坞科幻大片《降临》也推测,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外形人可能使用书法作为交流形式
但大概真的是“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在看到当代“书法名士”舞文弄墨时,我不可抗拒地怀疑起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人笔合一”这一门派里的老师也不都是这么重口味的。
比如下面这位,正当我以为他在一波酝酿后准备发功时,世界却突然静止
稍倾,在我以为大秀已作罢时,这位老师忽然又狂扭起了他风骚的大腿。
我是外行人,这作品有没有门道我不知道。但当作看热闹,我给满分。
刚柔并济自古就在各类领域备受尊崇。 “人笔合一”派也不例外。下面这位教授就把少林身法与武当铁拳融入到了书法里面。
如此生猛的气势让他手里毛笔看起来更像太上老君腰间的拂尘。
晋代书法名家卫夫人曾有言: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下面这位青年才俊算是这一心法的终极执行者了。
他的“多力丰筋”使他年纪轻轻就超凡入圣。一次练习时,期间爆发出来的龙虎之力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文人骚客终其一生不外乎求个洒脱。 这一点在下面这位书法大师身上体现得尤为尽致。不光是他家那不要钱的纸墨,奋不顾身的动作更是达到了人笔合一的超脱。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社会上有些老师的理解比我拍脑袋的翻译还要霸道彻底。
把笔写断在“力宗”这一门派里都算是小事了。
据说他们的作品每次不弄得个四分五裂,藏家都不敢认定是真迹。
上面这些都是玩外功的。
然而和武侠世界里的规则一样,在力宗的圈子里,内功深厚才是得道成仙的表现。
看看下面这位师傅,他的笔触虽轻如鸿毛,但面部却如经受便秘之苦。
仔细看,最后一段好像他还依靠笔尖玩起了反重力四十五度倾斜。
不仅画面中的群众拍手叫好,屏幕后面的我也不禁佩服。
一门艺术的形式越多样,或许说明其发展趋势越健康。
除了上面这些靠头铁吃饭的,杂耍特技也跨界融入到了社会书法老师的笔锋之中。
虽说是杂技,但这个门派里的先生也一点不比头铁帮的家伙们容易。
这里我为各位老师们出个主意,找某某防脱洗发水做个联名广告,效益一定会更好。
江湖中,除了各领风骚的门派。如东方不败、西门吹雪一类的散人高玩,向来也是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任何项目都需要不断有年轻人的创意,这样才能永葆活力。
下面这位小哥据说就有着五年的涂鸦功底。在认识到汉字之美后,他再也不屑使用外语和浮夸的形状颜色来表达自我了。
另一位“大神”据传入行前有着十年校游泳队的经验。
由他独创的“溺水书体”在长江边也算是一段绝唱了。
关于书法,杜甫曾有言:“挥毫落笔如云烟”。
李白更是大胆出语:“时时只见龙蛇走”。
但我们眼前的这位老师既然敢以东方不败自居,那肯定不只这两把刷子。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他以开天辟地之气,狂放地将西方科学结晶、摩尔斯电码与打点计时器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里。
这股不求当世有人问津,但争万世留存芳名的精气神,确实体现出了一位当代艺术家应有的骨气。
他的同门师弟,笔名“任我行”任老师在借鉴了师兄的作品后,也演化出了属于自己的中西合璧风格。唯一不同在于,他的灵感源自于心电图机……
说完这一众“书法大师”再来看题主提到的95后美女蒋涵萱,实际上,现年25岁的蒋涵萱是一位颇具传统功底的青年画家,目前是浙江美协会员,2019年曾获得“中国美术报百杰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两年前她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系继续深造,今年又被录取为牛津大学纯艺术专业研究生,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从这书画作品来看也算根正苗红。
但自从拜师“射书大师”邵岩,画风就突变了。她创作时,先给地上铺开一张超大宣纸,接着给身体正面涂满墨汁,然后爬在宣纸上,如同乌龟一样,一点一点向前爬行。依靠身体跟宣纸接触,把奇形怪状的墨迹印刷在宣纸上。
没有人能看懂她“写”得是什么,她对其美其名曰“人体书法”。
由于她用手掌、大腿、膝盖、脚尖等身体部位作为支撑,所以,留在宣纸上的图案,基本上也是这些部位蹭出来的。为了让纸张上的图案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她在创图作时,特意穿上短裙,方便大腿跟宣纸大面积接触,从而蹭出更饱满的线条图案。
说到她拜的那位“射书大师”邵岩是何许人也?大家把本文往前翻,动图第一幅,用注射器写书法那位。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自蒋涵萱拜“射书大师”邵岩为师后,在邵岩的教导下,她预想在书法领域有一番作为,或许是她缺乏必要的书法功底,不是写书法的料,所以,她标新立异,想出了“人体书法”这个创作方式,并被恩师邵岩带到欧洲去表演。
邵岩因为“射书”声名狼藉,早已在国内书法圈失去了容身之地,他只能带领弟子们到欧洲参加各种艺术展,欧洲人看到他们如此创作书法,不知有何感想?会不会打心底里鄙视:中国书法不过如此。
从这个层面来讲,邵岩和蒋涵萱都是书法界的罪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对传统文化蛮横无理地糟蹋,丢人丢到了国外。
邵岩两年前依靠“射书”迅速成名,作为邵岩的高徒,蒋涵萱如法炮制,发明“人体书法”,这肯定不是对书法的创新,很显然,她是借书法之名来炒作自己,以便将来在书法圈瓜分更多的利益。
按照邵岩的说法,他们这种创作模式叫作“实验书法”,这完全是混淆视听。书法有法,几千年来一直如此,用得着依靠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实验吗?就算是实验,也应该待在自己工作室里,为什么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实验和表演呢?一派口是心非!
不尊重艺术的人,注定会被艺术所遗弃,成为艺术界的罪人。
怎样解决墨浓笔腻?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在宣纸或者毛边纸上写字,把墨调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墨浓,纸吸不上水,所以,不容易着纸,而且毛笔也不够灵活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墨汁里面有胶,起到一个粘合墨素的作用。如果墨中的胶少,墨汁就会容易遇水掉色渗化,不利于保存,也不能装裱。所以,好的墨汁,墨汁中的胶是按照书画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太重,墨汁不好用,少了,也会影响墨汁的质量。
我们现在使用的名牌墨汁,都是按照书画实际需要配置的。
所以,最浓的墨汁,胶重一些,这是因为,墨汁还要考虑画画最淡的墨色,也要有合理的含胶,才能保证绘画作品装裱时不会发生遇水渗化的情况。
那么,我们学习书法,如何保证兑水合理?
这个,没有严格的比例。
因为,有的人对墨汁浓淡的习惯不同。
例如,清代的刘墉喜欢浓墨,王文治喜欢淡墨。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
现代,也一样,每个人有自己习惯的选择。
此外,不同纸的吸水率也不一样。所以,只能用简单测试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就是墨汁兑水以后,在毛笔上饱蘸一笔墨汁,在纸上试一下,如果洇的不是很厉害,就说明正好。因为我们写字时,毛笔上的墨汁不会那样饱和。
如果墨汁稀了,创新调兑一下,或者书写时注意书写速度稍快。
但是如果,不是墨的问题,那就要看纸是不是有问题。
有一次,我买了一种宣纸,不论墨汁浓淡,还是一样洇,用墨干枯都不行。最后我只好另想办法,在墨汁中加了一些胶,这才好用了。
以上我们觉得说说用墨,还有更好的补充吗?谢谢提供你的分享。
毛笔字笔画的运笔详解?
1.运笔,也称用笔,就是笔毫从落纸起书写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前人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对运笔的方法总结出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法则。每写一笔画,都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步;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笔的运行要“收藏笔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不能呆板地平来直去。当然,各种书体的运笔方法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则的发展和变化。
2.起笔,指笔画的开始。起笔的方法,有顺锋(出锋),有逆锋(藏锋)。
3.行笔,指笔锋在纸上运行,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4.收笔,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把笔收束。收笔的方法有出锋(露锋),有回锋(藏锋)。
关于【书法怎么控制笔锋的】和【写毛笔字如何用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